在一个艺术沙龙的酒会上认识小雯,谓自己是“Freeter”(飞特族),见我懂音不懂意,她知道我没有听到过Freeter这个词,她半开玩笑地说,“Freeter”就是“应召”。“Freeter”在日本和台湾地区是当前非常风行的职业方式,音译过来就是“飞特族”,是英文Free(自由)与德文arbeiter(劳工)的组合字。
“飞特族”有以下3种类型:延后决定型,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工作,所以先做“飞特族”,边做边找寻方向;追求理想型,知道自己想做的事,但不能立刻受雇为正式员工,例如演艺圈的工作;身不由己型,或因为找不到工作,或因为想继续升学,但家境、经济条件有限而做“飞特族”。
酷爱绘画、摄影的小雯大学念的建筑学。在大学教书两年后,觉得机制不好,就开始了十面“应召”的“Freeter”日子。目前小雯是每周间或给辅导班上素描课,间或给某广告公司模特拍照。没有“应召”的这几天,小雯就每天背着相机“扫街”,看到有意思的画面就按动快门。没有平时赶时间、赶工作量的压迫,小雯特别有满足感和创作欲望。接下来她准备自己开家文化传播公司。
原先挺神往SOHO族的,呆在家里赚钱,如今见到“Freeter”,才知道SOHO的闭门造车。毕竟“Freeter”更强调自主性,做事是为了休息,而不是为了另一个更好的工作。“Freeter”另外的好处就是,他们所接触的人和工作场所,都比全职工作者来得广泛,因此对职场百态会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只要尽责、守信、灵活,很容易获得雇主或顾客青睐,因而更上一层楼。JAKE就是其中的代表,只要每周抽出几天的时间,完成公司布置的任务即可。虽然报酬并不高,但JAKE还把剩余的时间用在给网站和杂志撰写软件评点和攻关秘笈上,这又给了他另一笔可观的收入。两份短工让JAKE拥有了自由的时间安排。后来一个偶然机会,一个开发商看中了JAKE,让他担任公司软件开发总监。
“飞特族”级别有两种:一种是一般的飞特族,没有目标,自由打工,而且是乱打工;另一种是专业的飞特族,清楚自己要什么,有目标,认定工作的状态,不管这个目标是为工作更好,还是休闲更好,如此才更能达成。一个优秀的“飞特族”,收入完全可以达到比全职者更高的水平,而有些飞特族,即使在不同时段做若干份短工,仍然只是属于低端低收入阶层。看来要从一般“Freeter”变身专业“Freeter”,其间的要诀有二:一是不要看轻临时性的工作,要把它看得比全职工作还慎重,除了信守承诺、准时到班,把该做的事做好外,还要广结善缘,从帮助他人中来建立人脉,深入了解顾客的潜在需求,发掘新事业的机会。不论是否全职,职场都是最好的学习场所。二是一定要善用空余的时间,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深度,例如外语能力,只要功夫深,就不怕没有发展的空间。
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人最核心的追求,都是在丰富人生。变与不变,你的选择是什么?年轻,有什么不可以?有快乐人生,就有快乐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