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近年来全面实施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经过4年的努力,全省已完成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土方6.2亿立方米,完成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土方2.1亿立方米,提前一年完成首轮规划任务。不少地方农民群众将疏浚整治后的村庄河塘称为“健康生命河、致富幸福河”。
目前,江苏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0.56,农业用水总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54%下降到2006年的45%,为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政府出资,不用农民掏钱 江苏省农村河塘有19万多条(座),总长度达9万公里,由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去一些农事活动如罱河泥、草泥塘、麦苗灌浆等,已经多年不搞了,有的地方虽然也搞一些河塘清淤,但总体上力度不大,水质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农民编了个顺口溜:“60年代淘米洗菜,70年代引水灌溉,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垃圾成灾”。
据江苏省水利部门测算,全省县乡河道淤积总量达10多亿立方米,导致灌溉排涝能力严重削弱。江苏省委省政府对此十分重视,编制了《江苏省农村县乡河道疏浚整治规划》。
江苏省明确要求,在河塘疏浚整治中需要机械施工的土方工程投资,由各级政府筹集,不得向群众集资摊派。去年省级财政投入县乡河道疏浚资金2.7亿元,投入村庄河塘疏浚整治资金1.5亿元,合计达到4.2亿元。在省级资金带动下,市县财政投入也大幅度增加,市级投入1亿元,县级投入4亿元。
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各地积极创新投入机制,推广以土换资、水面资源承包经营等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如各地还结合企业的灌排用水,使沿河厂矿企业也成为河道疏浚工程的投入者。
一举多得,凸显综合效益 疏浚整治过的河道,沟通了水系,改善了水质,提升了引排功能,改善了村庄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地通过整治河坡,绿化河岸,清理垃圾,使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沭阳县沭城镇前巷村通过整治4个废沟塘,疏浚河道5.5公里,新增水面20余亩,新植花木2.5万株。结合河塘整治,村里加快了“一池三改”,建起了55个沼气池,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海门市普新村将河塘整治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全村沟河已全部符合淡水养殖条件,新增水面养殖400多亩,发展生态苗木、高效蔬菜等1300多亩。
为了巩固农村河道疏浚成果,高邮、靖江、仪征探索“以河养河”、“以塘养塘”的思路,实行河道疏浚与土地复垦、水产养殖、河坡开发相结合,所得资金返还用于河道管护。
南通、扬州、泰州、盐城等地均招聘了专职河道管护员,并签订河道管护责任状。泰兴市华庄村85.5公里河道用地承包给专业养殖大户,承包款按比例分配给水利站和沿线村,每米2元的河道管理费得到了解决,综合效益十分显著。(记者龚永泉)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