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上周六由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与广东省农村信用联合社主办、南方日报社协办的第七届中国金融论坛上,围绕“市场化进程中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这一主题,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莫里斯等数十位来自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对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服务与创新等多个论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报特辟专版,撷录部分专家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宋海:致力于建设多层次金融体系满足农村发展多元化要求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此次论坛对于推动我省乃至全国金融改革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中央把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工作作为金融工作的重点,从战略的高度对农村金融改革作出一系列的重要部署,进一步改善农村服务。我认为,当前我国的农村金融要适应“三农”发展的要求,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工夫。一、农村金融体系犹如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金融体系也应如此,由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组成,互有分工,是一个立体化的体系,因此要建立、健全符合“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农村市场发展的体系。二是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主力军,也是农村改革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必须承认历史,尊重现实,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的产能制度,建立健全包括贷款风险定价机制、转移机制等在内的完备配套,建立科学有效地金融运行机制,按照服务“三农”的社区性金融机构的定位,逐步形成以县市为代表统一法人的基本格局。条件成熟的时候,在不改变服务“三农”的前提下,引进社会资本进行战略性重组。三是积极引导邮政储蓄服务“三农”。支持邮政储蓄银行发挥邮政储蓄的网络优势,面向“三农”开展业务。建立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的机制,畅通农村与外界的资金结算渠道。四是鼓励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和创新。按照国家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的安排,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村金融机构,立足自身市场定位和比较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基础,加快金融创新,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小额农贷、联保贷款等金融产品,并根据多元化的特点,积极引入多样化、有特色的金融产品。五是积极鼓励和推动农村金融机构间的业务合作与交流,农村金融机构有不同的市场定位和业务优势,彼此间需要竞争也需要合作,加强业务合作与交流,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甚至可以鼓励和允许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副业经营。
精彩观点
当前我国的农村金融要适应“三农”发展的要求,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五个方面下工夫
专家献计之1 詹姆斯·莫里斯
政府应补贴农村小额信贷
今天我要讲的关于经济学的一个案例,特别是孟加拉小额信贷,我会做一些分析。我们知道,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是由尤努斯博士创建的,他去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这家银行运作特点如下:一是主要提供个人小额信贷,尤其是对于妇女的贷款,占到的比例是97%;其二,这种贷款不需要抵押,唯一的条件就是借款要投入到投资上,借款人要证明用来购买设备或者其他的活动,在未来具有盈利或创收的能力。当然,他们还有一些其他的贷款形式,但是这种无抵押贷款是主要的方式;其三,他们借款的利率在20%左右,银行的钱来源于存款,存款的利率是10%,因此借贷之间的差价只是10%。当然还有其他贷款的方式,比如对贫民的住房贷款是8%,学生的贷款是5%,还有一些流失人口是无利率的贷款。而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成功之处在于,他证明了进行小额信贷一样可以盈利。最后,我想说一下,乡村银行的价值并非体现在盈利上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应该对这些活动进行补贴。很明显,政府在乡村小额信贷当中应该发挥一些作用。
专家献计之2 黄达
发展农村金融要尊重群众创造
农村金融是一个大问题,金融领域的问题就是农村金融。近年来大银行的光彩把农村金融掩盖下去,但其重要性还是有目共睹的。
农村金融问题比较多,首先一个是关于信用的概念,信用合作本来是好的理念,但是自从我国50年代成立了信用合作,应该说是一个问题机构,而且花了那么多年,信用合作的概念、条条框框束缚了我们的改革。二是人们意识上对于高利贷还存在一定的偏见,学者对高利贷的研究较少,群众也对民间金融采取远离的态度;现阶段应该正确地面对、引导、调节和利用民间金融,从政策上也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空间。三是改革过程中,政府过多地依赖于自己所能够指挥的银行力量,想依靠几项政策措施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再加之其他原因,导致我们的农村金融改革非常落后。
发展农村金融,创新理念、深化改革是极其重要的,创新理念、深化改革首先要解放思想,这是中央非常强调的,同时还要尊重基层群众的创造。到底农村金融怎么走,这不是依靠理论就可以解决的,我想如果我们能够解放思想,能够尊重群众的创造,那么我们的农村金融一定能逐步跟上。
专家献计之3 罗继东
“一行两制”可做大做强农信社
作为一名农村金融的实务工作者,我想谈谈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问题,我的意思是四个字,“一行两制”。为什么要提“一行两制”?初衷就是解决中国农村金融体制的问题,也解决农村行政的历史包袱问题。所谓“一行两制”模式,就是把我们省里好的信用社,把城镇化程度高的信用社改制成农村商业银行,为什么呢?因为已经城镇化了,但还要说他服务“三农”,涉农贷款的比重不到5%,却还要叫信用社,因此,把省里已经参与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好的农村信用社整合在一起,形成统一法人的商业银行,让它做大做强。这样做有三个好处:第一可以赚钱、可以发展;第二有利于“三农”、服务于“三农”,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第三可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而另外一“制”就是把贫困、相对落后的地区,农业比重大的地区农信社,重新进行审核,仍然维持独立的法人地位,然后我这家商业银行就控股这些贫困落后地区、涉农比较大的合作银行、商业银行,把先进的模式植入到两级法人的体制里面去,并对他的董事会、理事会、主任进行监控,通过信息的对称来解决经营问题,防范和化解风险。因此,把“一行两制”植入到农村信用社改革当中去,可以通过5—8年的努力,真正解决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真正解决农信社的出路问题。
此外,不管采用哪种模式,几年以后都可以具备成立经营控股公司的条件。我们要帮助农民、帮助“三农”解决金融问题,通过金融来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因此我们要成立金融控股,大家入股来干自己的事情,通过这些渠道我们就可以做大做强。
专家献计之4 龚明华
发展农村金融要强化政策激励和引导
发展农村首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支持的原则,坚持按市场原则推进改革,强调政策激励和引导。具有商业可持续条件的,通过商业金融予以满足,对金融有效需求不足,可以转化为有效需求的,发挥商业的作用。对于金融服务薄弱环节和盲区,要引导发挥其他各种形式金融组织的作用,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与金融机构的协同效应。
其次,需要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力度,国外很多国家在扶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面有一些好的政策和措施值得我们借鉴。我们把这些政策归纳为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实施公共支出的倾斜和税收优惠政策,还有一个方面是采取差别化的金融管理政策,包括像差别化的市场准入政策,比方说实行差别化的存款经济制度等;还有差别化的信贷政策,比方像在落后地区投资的企业,提供优惠的低息贷款等。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充分结合我们的国情,建立、健全、加大对“三农”服务的扶持体系和运行机制。比方说我们可以对农村机构发放的农业贷款给予一定服务的财政贴息,实行一定幅度的税收减免政策等。
最后是要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要给予良好的信用文化和信用意识。同时,要创造新型的农村担保机制和方式,积极发展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要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抵押担保品的范围;此外,要改进措施,为各类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便捷的资金汇兑制度,拓宽支付服务渠道,方便农民支付。
专家献计之5 常斌
农村金融要为农村发展注入活力
去年底,银监会出台了农村金融的准入政策后,同时在今年的工作报告中,更以大篇幅文字定调农村金融改革框架,要建设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今年以来,随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挂牌,少数民族地区“三农”贷款公司的开业,目前我国已有十家机构开业,积极推出服务三农的新举措,还有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成立,都为农村改革注入了活力。
专家献计之6 张宏宇
发展农村金融应从六个方面加强
去年下半年以来,我感觉农村金融体系逐步地完善,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民间金融四位一体的局面已经出现。在这样的金融体系之下,如何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呢?我想从农业部门、从需求这个角度讲,有六个加强。
第一,要加强对现代农业的支持,我们搞现代农业发展,单纯地靠农民收益的钱,甚至靠国家试补贴、试减免是远远解决不了问题的;第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竞争,同样少不了金融的支持。种猪业有一个现代产业支撑,畜牧业也有现代产业支撑。在这种情况下,怎么促进生猪的发展,规模化养殖的问题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第三,加强对龙头企业,特别是成长型农民企业的支持。这一块我们最近调查发现,很多农民得不到金融支持,一个很有希望的加工项目,还有科技含量比较高的项目就夭折在摇篮之中;第四,加大对市场流通环节的支持,农村市场是广泛的概念,集贸市场、批发市场,还有无形的市场,最近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社会关注,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第五,扶持农业组织化,千家万户的农民,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有没有信贷支持?一个合作社的成立,要做营销、生产,这个规模比过去大十倍、二十倍、几十倍,这个时候有一个强烈的金融需求;第六,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数量非常庞大的资金需求问题,大概需要15万亿到20万亿,光靠政策扶持还不行,所以新农村建设需要金融的关注。
专家献计之7 刘锡良
适当放宽金融管制将促进农村金融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农村压抑,促进资金流入农村,而不是流出农村,使农村有自然的造血功能。
从国家农村金融体系的现实来看,农村和县域经济面临严重的金融缺失。目前,国有金融机构都不是为农民服务的,包括农业银行很少为农村服务,而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的服务功能也严重弱化。我认为,由于过于严格的监管,抑制了农村正规及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妨碍了资金的正常流动,从而严重抑制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就我们的现实来看,根据农村发展的需要,我认为应该有一个相对高层次的金融体系,包括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并存;银行金融机构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大型金融机构与中小型金融机构并存。
具体来看,我认为在未来的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金融体系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放宽农村金融管制。我认为,现在很多问题都是金融管制造成的,所以应该适当地放宽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限制,适度扩大对民营资本及外资的开放程度,多渠道的引入各种资本;放开农村贷款利率管制,增加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灵活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金融机构的退出创造条件。
专家献计之8 徐诺金
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撬动农村经济循环
我认为,应该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为供给,撬动农村经济循环。发展农村金融真正要步入良性循环,必须有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进行供给,让它来撬动农村商业性金融真正成长起来。所以开发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我想谈以下几点建议。
一、充实和调整政策性金融和开发性金融的职能,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现代化建设里面的先期投入作用;二、建立健全农业的风险分担和担保体系,为“三农”提供切实的、稳定可持续的保障;三、建立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提高农村金融的效率,有了竞争,大家都会聪明起来;四、扩大金融服务的领域,要跳出农村解决农村问题,要帮助大部分的农民搬到城里面去,让他们去创业、定居;五、完善市场配置机制,促进有生有死的金融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
专家献计之9 徐滇庆
农村金融机构应有“退出机制”
目前,全国有几千家甚至一万家比较好的农信社,应该抓明晰产权,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造和新建并不仅仅是两条路线之争,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能否在制度创新上开创一个新的道路。这个制度创新我们大家都知道,金融监管应该有三个有机组成部分,第一是准入法规,第二是监管法规;第三是退出法规,现在最要害的是退出法规,最重要的核心没有解决。
为什么我们面临着那么多不良的、不好的农信社束手无策呢?辩证法告诉我们,有生就有死,有胜利就有失败。所以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不是如何搞活农信社,而是怎么搞死农信社,把不好的搞死。所以有一个大课题就是怎么搞死而不影响金融稳定,怎么能够取得真实信息。
我的建议是制度创新,重新设立一套新的金融监管体制,新的金融监管主要管“退出”。
我们应该怎么办?最关键的是要解决信息对称的问题,因此,必须要找一个机构,能够及时、准确向银监会报告农村银行的贷款质量,这个机构必须对报告的准确性负责,一方面由于能够提供比较好的信息而有奖,另一方面要为提供不准确的信息而受惩罚,要有奖有罚。我认为,我们必须要建立1000至2000家这样的机构,如果没有那么多,就没办法对付广大农村的融资问题,而且这些机构要因地制宜,江苏有江苏的特点,广东有广东的特点,要允许他们创造适合当地经济的融资方法,这样监管难度非常大,因此,监管也必须本地化、草根化,避免银监会下一个统一条款全国落实。
专家献计之10 王松奇
将过剩流动性引入发展县域经济
我个人认为,农村问题社会意义大于经济意义。现在中国面临新的转折点,是由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过渡的转折点,因此,我们研究农村金融改革的问题,要从这个大背景上考虑。
在改革的棋上,我们把农村金融改革摆在哪里?我认为,农村金融改革的最后答案不在金融体系中,而在中国实体经济的矛盾中,把矛盾看出了,找到了解决矛盾的招法,新金融建设的方案就出来了。哪些矛盾呢?大家知道我国经济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流动性严重过剩,流动性过剩是什么问题呢?就是金融体系没有自由疏导储蓄的功能了,我们的钱真正多了吗?不是,我们的县域经济,我们的农村、民营科技企业在资金上基本上都是嗷嗷待哺。如何把全社会过剩的流动性引入到县域经济来,引入到民营科技企业中来?我觉得关键是我们的决策层、监管部门要放松金融管制。
专题撰文:本报记者 孙君成 朱桂芳 摄影:吴伟洪
图:
广东省副省长宋海。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英国剑桥大学教授
詹姆斯·莫里斯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教授
黄达
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
罗继东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局副局长
龚明华
中国人民银行调统司副司长
常斌
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
张宏宇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刘锡良
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副行长
徐诺金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教授
徐滇庆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王松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