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洋危机:制造优势和核心技术逐步丧失 三洋创始人曾说过一席话:“即使我们的公司可能长不大,我们还是要全心全意去努力,开发出任何对手都无法超越的优异产品。”三洋当初的发展壮大正是得益于这样一种理念。但上世纪90年代后,三洋品牌知名度开始有所降低。
三洋高层解释说,这与三洋在上世纪90年代采取的公司战略有关。当时,三洋重心转向以企业为客户的零部件制造领域,而这类产品一般消费者都不太熟悉。目前三洋的经营面临不少问题,这与上世纪90年代各事业部的无序扩张有关。当年,日本很多大企业大都存在该类问题,此后,包括一些中国消费者非常熟悉的日本著名企业都进行了调整,而三洋电机目前正在进行调整之中。
在2000年以后的几年间正是日本经济衰退的时候,三洋凭借代工赚取了丰厚的利润,在鼎盛时期三洋的股价远远超过了松下等竞争对手。代工虽然为三洋公司带来了短暂的辉煌,却为以后的危机埋下了伏笔。由于长期沉醉于代工带来的利润而忽略了品牌塑造和创新,使三洋的品牌价值和技术创新能力持续下降。2002年以后的短短几年时间里,三洋在液晶投影仪、半导体、等离子电视、手机等多个领域的市场领导地位就被韩国三星和松下等厂商所取代,三洋的产品竞争力和价格竞争力迅速下降。
2004年10月,新泻三洋电子半导体工厂所在地――日本东京东北部约260公里处的新泻市(Ojiya)发生的里氏6.8级地震,导致三洋的半导体工厂全面瘫痪,三洋蒙受的损失高达6.9亿美元,三洋由此元气大伤。此后的三个财务核算年度里(2004-2006年),三洋连续亏损,总亏损额高达4400亿日元(约合37亿美元)。连续三年的亏损和2006年手机电池大规模召回、2007年洗衣机大规模召回以及假账丑闻等事件更使三洋公司雪上加霜,三洋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目前三洋公司发展相对停滞,国内企业有95家,海外关联公司134家,仍在全球开展业务。2006年度三洋电机株式会社的销售额为2万3970亿日元(约200亿美元),比前期减少3.5%,在2006年的《财富》500强排名中,三洋排名下降至第300名,营业收入为211.713亿美元。三洋在精密马达、激光读取器(激光头)、太阳能电池、充电电池、溴化锂吸收式中央空调等诸多领域仍拥有先进技术并在全球市场拥有重要影响。 (来源:人民网-跨国公司频道)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