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中国的标志性建筑。嘉峪关,长城的西起点。这里,有现代“钢城”酒钢集团生产的“雄关”牌优质钢材,也有名载史册、影立大漠的西北雄关。今天,20万嘉峪关人在58平方公里大地上建成了戈壁上的5A级风景区——嘉峪关。
从历史遗存到景区极品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也是万里长城沿线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壮观的古代军事城堡。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峪关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保存完整,古代建筑结构精巧独特,历史地理环境风貌犹存,历史信息蕴含深厚,自然景色雄奇壮观,1987年,它作为万里长城的杰出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甘肃仅有的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近年来,嘉峪关市经济建设长足进步,社会事业和谐发展。先后获得了全国首批小康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四连冠、亚洲城市建设百强市等殊荣。2006年又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被誉为中国西部的“戈壁明珠”而蜚声中外。
多年来,嘉峪关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旅游业发展,强调要把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做大做强。1999年,嘉峪关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把充分利用文物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提上议事日程。市政府积极筹集资金,兴建了嘉峪关文物景区——嘉峪关关城、黑山石雕群、仿古集市、九眼泉湖、游客服务中心、泰和山庄和游击将军府。
2000年初,文物景区投入运营后,得到了游客和社会各界的肯定,12月,嘉峪关文物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首批4A级旅游景区。
今年5月中旬,随着国家旅游总局将首批“5A景区”的桂冠戴在“戈壁明珠”头上,成为中国旅游的一大名牌。
从设施建设到文化整合
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要围绕长城文化和丝路文化,打造一个设施完善、内涵丰富、服务一流、队伍一流的旅游景区,逐步把旅游业做大做强。
近5年来,嘉峪关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了一批旅游设施,其中投资1420万元建成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投资164万元完成了游击将军府的陈列,投资1450万元建成了长城第一墩文物景区,投资1400万元建成了悬壁长城文物景区,为创造国内一流旅游景区奠定了基础。
多年来,嘉峪关市加大了资金投入,加强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市里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建立了制度,配备了设备,成立了物业管理部专门管理景区内所有管线设施和景区环境的绿化美化工作。
为了充分做好品牌创建,2006年明确提出在过去景点分散建设的基础上,努力整合现有资源,全力打造长城文化旅游大景区,形成以嘉峪关关城为中心,长城第一墩和悬壁长城为两翼的一个主题鲜明、内涵丰富、设施完备的综合文化景区。第一墩——大峡谷景区立足万里长城第一墩,融西部壮美风光、长城文化、大地艺术为一体;关城景区展示中国长城的雄壮和长城文化的博大精深;石关峡悬壁长城是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的交汇点,彰显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嘉峪关还在关城内组织了仿古出关活动,在旺季每日定点表演两次,让游客感受古代将士出关征战和商贾出关的场景,增加了游客的参观内容,得到了游客的好评;在关城戏台每日定点演唱西北秦腔折子戏,让游客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积极与省航校合作,开展了空中飞翔活动,为游客提供了空中观光的设施和条件。
从5A景区到5A服务
2006年5月,甘肃省旅游局把嘉峪关文物景区确定为全省创建5A级旅游景区试点单位之一。嘉峪关人牢固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的思想,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和游客满意的服务理念,对每个建设环节都反复推敲,使一草一木体现生态环境,一点一滴倾注人文关怀,打造旅游行业的金字招牌。
嘉峪关市在市区通往景区的各主要交通路口,都树立了指示标志。在旅游旺季(7月至10月)开通了旅游专线汽车,并有两路公交线路通往景区。重新规划了停车场,购置和配备了电瓶车、多人自行车、马车等特色交通工具。在主要景点和游览线路上,布置了电话亭和邮件箱。还与邮政部门合作,协议投资建设电子门票检票系统,将实现明信片条码门票、IC卡门票、光盘门票等多种形式,方便和适应广大游客的需求。
设置了安全保护机构,并加强和改善了医疗服务室工作,为游客提供医疗服务;加强了购物场所管理,景区设立专职经营管理部门,配备了专职的服务监督员,还开发了六大系列20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嘉峪关市制作开通了内容丰富、版面新颖、中英日三种版式的“嘉峪关长城旅游信息网”,并在中国旅游网上作了链接;建设并开通了电子商务查询、预定、支付系统。
嘉峪关打“创建”牌,唱“整治”戏,做旅游文章,随着5A景区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文物景区的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观,旅游环境逐步优化,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得到提升,旅游品位有了很大提高,赢得了海内外游客的广泛赞誉,旅游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2006年,景区参观人数达74.5万人次;全市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达3.2亿元,是2000年的2.9倍,年均增长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