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舞享誉世界
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的《敖包相会》、《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马刀舞》、《鄂尔多斯舞》等具有浓郁草原气息的歌舞成为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
近年来,出自内蒙古的文艺作品在国内外的各种艺术评奖中获奖多达百余项。
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的民族歌舞剧《天堂草原》荣获大奖;鄂尔多斯歌舞剧团的大型民族舞蹈剧《鄂尔多斯·蒙古大婚》入选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在第八届上海国际艺术节“走进大草原”系列展演活动中,民族歌舞《天堂草原》、无伴奏合唱专场音乐会《白云飘落的故乡》、蒙古族说唱音乐剧《草原传奇》等均受到了观众的好评,引起了强烈反响。《草原传奇》赴台湾演出,获得巨大成功。
内蒙古的无伴奏合唱还在国际合唱比赛中多次获奖,震撼了国际乐坛。马头琴专场演奏响彻维也纳金色大厅,受到当地观众欢迎。内蒙古杂技团赴美国进行商业巡回演出,历时半年,演出100余场,观众达7万余人次。
蒙古族长调入选世遗
2005年,自治区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06年,自治区长调、呼麦、马头琴、四胡、安代舞、乌力格尔等17个项目,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明锐介绍,近年来,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重视和加强。为了保护蒙古族长调民歌,文化部在呼和浩特召开了中蒙两国长调民歌联合保护会议,通过了工作章程和联合保护10年行动实施方案签署了会议公报。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工作正在加快进度。
自治区还开展了“蒙古族服饰艺术”田野调查,对全区的蒙古族服饰艺术传承人、收藏家、保护机构和民间服饰表演团队进行调查登记、评选和命名。
节庆文化丰富多彩
在内蒙古的各种节庆活动中,呼和浩特的昭君文化节可谓声名远播,已从普通的庙会变成集文化、经贸、体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节庆活动,每年都会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参加,并入选“2006年度中国十大节庆”。包头的鹿城文化节、通辽赛马节及各种那达慕大会,也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