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营子风电场
新城一角
万亩设施农业园区
太平地林网
红旗中学校园
双塔山生态建设
太平地油气田
历史悠远 地望素著
距首都北京东北480公里,在华北平原向松辽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带上,坐落着一座历史悠远而又洋溢生机的土地——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
松山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中南部,东接辽宁,西临河北。辖区总面积5618平方公里,下辖9镇、5乡、5个街道。总人口51.6万,非农业人口8.6万。松山区虽为市辖区,但城区和乡村并存,工商业和农牧业兼有,是典型的县域经济类型区,是赤峰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内蒙古自治区50个工业发展重点旗县区之一,也是联结蒙冀辽经济的重要枢纽地区。
松山区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松山大地上开荒拓野。辽代开泰二年(公元1013年)设置松山县,开泰中期改设松山州,至元代大德二年(公元1265年)改设松州,清代乾隆四十三年三月(公元1778年),改乌兰哈达厅为赤峰县。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建制变更,至1983年10月,实行市管县管理体制,改赤峰县为赤峰市辖区郊区。1993年7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郊区改名为松山区。
松山区是举世闻名的“红山文化”和“夏家店文化”的发祥地。区内燕长城遗址距今已有2000多年,是现有最早的古长城遗址之一,辽代缸瓦窑遗址被誉“草原瓷都”,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遗址被列为2006年中国6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松山区荣誉录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县
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
全国林业建设先进县
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
全国无公害蔬菜基地示范县
全国劳动力资源开发试点县
全国体育先进县
全国文化先进县
全国科技先进县
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
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
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先进县
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全国尊师重教先进地区
全国双拥模范区
风鹏正举 富饶松山
赤峰市松山区矿产资源丰富,矿业经济发达,是中国十大有色金属基地之一。全区已探明的矿产资源50余种,其中金、银、铜、铁、锰、钼、煤、石油、大理石、玄武岩、珍珠岩、白云岩、莹石、硅石、水晶、玛瑙等金属和非金属矿藏储量丰富、品位较高,正在形成开发热潮。全区日处理钼矿石能力已达6000吨,是赤峰市钼金属冶炼加工基地,同时又是中国北方矿产资源的重要接续基地。日前,自治区首个万吨有色金属采选企业——中钢金鑫矿业奠基,显示出松山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十足后劲。
随着探采和开发力度的加大,近年来,松山区以风能、生物质和天然气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工业加速崛起。现已发现6处风场,总装机容量可达60万千瓦以上。丰富的资源优势吸引了中国大唐电力集团公司、日本九洲电力集团、武汉凯迪等国内外几个较大的电力企业先后到松山区投资兴业。与此同时,松山区生物质发电、油气田开发等一大批能源工业项目快速发展。2006年,内蒙古第一家生物质发电项目——国能生物质发电企业落户于此。在这个地区还探明储量丰富的大型油气田,辽河油田正在试采。
与工业快速发展交相辉映的是松山区农牧业产业化建设。全区有着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是赤峰市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粮食产量每年稳定在10亿斤以上,经济作物稳定在70万亩左右,牛羊饲养量达50万头只,猪禽饲养量1000多万头。生产的玉米、蔬菜、杂粮杂豆等,以优良品质销往北京、沈阳、大连等地,甚至还远销至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
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带动了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壮大。目前,松山区年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产业化加工企业已有80多家,6万多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区内有日处理甜菜3000吨的富龙糖业公司,有年加工肉鹅50万只的万利丰鹅业,有年屠宰加工火鸡300万只的群鹏火鸡公司。风鹏正举的松山区,基本形成了以采矿、化工、铸造、建材、制药、能源、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经济框架和以玉米、蔬菜、土豆、瓜果、烤烟、甜菜、牛羊、猪禽、林草、中药为主的十大区域特色主导产业。
活色生香“菜”字文章
松山区位于赤峰市城郊,毗邻京津唐,依靠这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该区盯住市民菜篮子,发展城郊型农牧业,呈现出多点开花、花开烂漫之势。
设施农业异军突起。3年前,松山区全家梁设施无公害蔬菜园区曾是一片“望天田”,如今已建起5000亩连片高标准日光温室。几年来,松山区始终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来抓,每年以2万亩以上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区已发展设施农业9.1万亩,计划“十一五”期末全区发展设施农业20万亩,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为调动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松山区多次组织农民到设施农业发展先进地区参观考察,并为建棚户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探索出的反租倒包、互换、转包、租赁经营等土地流转机制,推动了设施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构筑的覆盖城乡的销售服务网络,让农民在家门口就可销售,零风险经营。
畜牧产业亮点纷呈。松山区养鸡业已成“气候”,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渠道。现有6处种鸡场、饲养种鸡4万只,年供应商品鸡雏500万只。建设31处养鸡小区和专业村,饲养蛋鸡780万只,年产鲜蛋1.24亿公斤。农民纯增收入达1.17亿元。目前松山区农村已有3000多人参与到这一产业链条中。
作为养猪业一大龙头,赤峰美格原种猪场采用标准化饲养技术,选育杜洛克、汉普夏、长白等优良瘦肉型原种猪,带动养猪户5000户,年出栏瘦肉型育肥猪60万口。
松山区养猪业发展势头强劲,今年6月末,存栏25.5万口,出栏35万口,纯收入达1.05亿元。
目前,全区家畜存栏已达91.4万头(只),出栏77.7万头(只),改良种比率在98%以上,为农民增收2亿元。
铺锦叠翠 城市华彩
城市化,是赤峰市松山区“三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松山区面对21世纪的发展新机遇、新挑战所作出的重大选择。当它与赤峰市中心城区西移北扩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时,更是如虎添翼。几年间,一幅酣畅淋漓的现代城市画卷在松山大地上迅速铺展开来。
美丽的新城衔三山抱二水,风光旖旎、韵味十足。恢弘大气的玉龙广场,富有诗意的漠南长廊,凝练厚重的蒙古源流雕塑园,风情万种的车伯尔民俗园,博大精深的石博园,色彩斑斓的兴安南麓植物园,以及供孩子们嬉戏玩耍的海贝尔游乐园,处处体现了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积淀。徜徉其间,让人暇思万端,留连忘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超过100亿元,学校、医院、商场、宾馆、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特色餐饮、娱乐、旅游购物一条街已初具规模。教育产业园区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城行政中心已经形成,百多家行政事业单位也已迁址新城,公用事业争先入驻,房地产火爆亮场。一批富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看到了新城区蕴涵的商机和活力,纷纷把投资置业的触角伸向了这里……
与此同时,松山老城区以道路建设为龙头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紧锣密鼓,近5年来累计投资10亿余元,构建起通畅便捷的道路网络、特色鲜明的绿化体系、适宜居住的生态环境,形成新老城区的完美对接。
目前,松山区城镇化率大为提高,充满活力的都市核心业已形成,一个代表松山新形象的现代城市板块触手可及。
打牢基础 厚积薄发
松山区十分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总投资7亿多元的自治区“十五”期间最大的水利项目——三座店水利枢纽工程目前正在建设之中,有望2008年下闸蓄水。另一个水利项目——二道河子水库二期除险加固工程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除此之外,松山区积极开展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作为赤峰市最早修建的大型灌区之一,英金河灌区为松山区的农业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工程改造完成后,将为松山区年均节水1521万立方米,年均增产粮食1900万公斤,对于克服赤峰市“十年九旱”的农业现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十五”期间,松山区共完成水保综合治理面积2082.4平方公里,建设水源及节水工程600多处,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近70平方公里。区内5000亩以上的小流域治理精品工程多达20多处。
生态建设是松山区的一张亮丽名片。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松山区相继培育了当铺地造林固沙工程、太平地农田防护林、城子山区草田林网、碱场韩信洼生态经济沟、五三龙潭和关家营双塔山山区综合开发等生态建设先进典型,森林覆盖率达29.9%,全区有林面积达到267万亩。“十五”期间,松山区共完成林业治理面积122.2万亩,其中京津风沙源治理完成54.7万亩,退耕还林面积51.1万亩,德援项目完成16.4万亩,累计投入林业建设资金19100万元。松山区因此先后被授予国家“林业建设先进县”和“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金代著名文学家赵秉文在《松山道中》中,对松山曾有过“松漠三百里,飘然一日中”的描述。目前,围绕水利和生态建设,与时俱进的松山区正让“松漠绵延”、“山川叠翠”的生态美景再次得以重现。
欣欣向荣 和谐发展
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科技先进县、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全国尊师重教先进地区、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先进县,一项项纷至沓来的荣誉,印证着松山区社会事业的和谐进步,彰显着50多万草原儿女的高远追求。
徜徉在红旗中学各个校区,仰视那现代化的建筑,谛听那潮涌般的读书声,你就会真切窥见到这片古老土地生生不息、千帆竞发的动力源泉。伴着“十一五”大幕的拉开,松山区教育发展的脚步更加迅疾,尊师重教的传统进一步光大。通过调整教育布局,松山区政府先后投入1.21亿元,新建了红旗中学新城分校、松山八小,续建了新城初中,改扩建了初头朗中学等12所农村重点中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带动了教育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2006年松山区跻身自治区中小学校管理先进县行列。今年松山区高考再创佳绩,本科上线率达到35%,高出自治区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该区职业教育也得到不断加强,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精品专业通过自治区评估验收,被自治区政府评为尊师重教先进单位。
环境优美的区级医院,设施齐全的乡镇卫生院,布局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点,覆盖全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网络,所有这些都真实记录了松山区大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难忘历程。在搞好松山医院、区妇幼保健所扩建的同时,又投资1300多万元,新建了中蒙医院,改善了部分卫生院医疗服务条件。通过对城区医疗卫生站点进行规范建设,城区现有社区卫生服务站7个,每3万居民拥有一个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满足了社区群众就医就诊的需要。通过深入开展药品、保健品和食品打假专项检查,松山区加强了对经营性卫生服务场所和食品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有效维护了市场秩序和保障了人民生命健康。通过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应急处置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组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队伍,松山区形成了日常监测、依法防治、科学防控的良好格局。为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该区全面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98%,惠及全区40多万农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