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一万三千多年前,南中国海北部湾海底的火山曾有过一次壮丽的喷发。尽管当时的一切并没有出现在人类的视野里,但它造就的这个海岛,却在流云天光下记忆着大自然的神奇和沧桑——这就是我要讲述的涠洲岛。
无尽的蓝色在天上舒展着、在海里翻腾着,仰俯之间阳光和浪花交织出的金波炫动着。
此情此景,很容易让人想起一个时尚的说法——诗意的栖居。可《说文解字》告诉我们,所谓“涠”,就是为水所围,涠洲岛就是被海水围住的土地。面临真正的“水泄不通”的包围,居岛者却断无撤退之意。这里是祖国的海防线,岛上军人除了两个字外别无选择——坚守。
当固守成为一种生命状态,当坚持成为一种生活形式,“涠”里的人在用最简单的故事阐释着军人的荣誉与崇高。
台风中,战友们的“相依为命、相濡以沫” 真正懂得海的人都知道,台风才是惊涛骇浪的“操盘手”。而也只有与台风搏斗过的广西军区某海防团官兵,才能把“相依为命”这个词演绎得如此惊心动魄。
一位来队探亲的家属在强台风降临时,骤发大出血。台风阻断了一切离岛进岛的可能,岛上又没有药品和专业医生,那位家属的生命,正在随着血液的流失而渐渐枯萎。唯一的办法就是输血,流失多少输入多少。干部战士排着队验血、输血,组成了一个活动血库,他们只有一句话——我们要和嫂子相依为命。
台风刮了三天三夜,血也不间断地输了72小时。其丈夫后来回忆说,那几日焦灼地观天望海,海浪中似乎都有血色……台风“科罗旺”正面袭击北部湾时,团里不仅要搞好部队的防灾抗灾工作,还要帮助地方码头和渔民抗御台风。正在发烧的政委赵云飞在台风里坚持指挥战斗了11个小时。为了能挺住不倒下去,他在一天中竟打了7次针。
台风成为海岛官兵记忆的坐标——新兵们忘不了头一次遇到台风时,唯一的感觉就是海岛要被淹了;老兵们记得那次忙着拆床板挡窗户,因为玻璃根本抗不住那强烈的风力。记者巡看了几个班的黑板报,发现许多好人好事,也缘起于台风——班长刘兴权爬在屋顶固定天线,是为了保证战友们在台风中不中断地看电视连续剧;刮台风时,每个班的水源都靠一口水缸,因此就有了不少相互让水、节水的感人事例……
岛上的部队享有一个特殊政策——每年老兵退伍,为了避开台风,下岛的时间由自己定。可即便是这样,涠洲岛的老兵还是“创造”了向军旗告别的记录——最早的是凌晨3点,最多的是连续5天。船一次次因台风返航,大家开始是笑着说这样的话,后来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了下来:“海岛舍不得你们啊!”
海浪间,军嫂们的“上岛就骂、下岛就想” 如果这种种艰辛,都压在军人的肩头也就罢了,承担起别人难以承担的重负是军人的本份。可偏偏这些风雨,往往湿漉漉地浇落在他们柔弱稚嫩的妻子孩子身上,怎能不叫人心里泛起些揪心的酸楚……
上岛那天,政治处主任黄开立的儿子随我们同行,按海岛军人的说法就是“托运”。这小小儿郎始终不进舱,紧紧扒在船头,用不属于他这个年龄的目光凝视着海岛的方向,怀里则紧紧抱着送给爸爸的礼物。
涠洲岛属于北半球亚热带气候,这片海域全年温度适中,很有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意。而在军嫂们眼里,海岛上歌里唱的、诗里写的全都有,就是缺少那些平平常常的百姓居家、桑麻釜炊。于是,她们有了一个流行的说法:“上岛就骂、下岛就想。”
老政治处主任的妻子从他当指导员时跟着上了岛,11年间从未离过一次岛,11年的花样年华就褪逝在这孤悬大海的小岛;
卫生队长家里遭遇盗匪,听着惊魂未定的妻子从电话里传来的嘤嘤缀泣声,纵使一个大男人也只能无助地在海滩上徘徊落泪;岛上没法解决就业,军嫂就自谋生计。一到码头就可以看到跑运输的“小面”——“面的”的司机,正是我们可爱的军嫂;
当然,还有那些夫妻隔水相望却不能相聚的伤感记忆,就如同牛郎织女的传说一样,成为海岛的经典故事。新的版本依然还在出现,当然也就依然会继续讲下去……
骂过之后就只揣着一个想——
3次调离又3次重返海岛的团长胡玉文,在妻子梁莉过生日时,很想给妻子儿子送件礼物,但小岛上啥也买不到。于是,他把母子俩带到团荣誉室,一口气讲述了20个自己任职以来团队发生变化的故事,而在每一个故事里,妻子都是无私奉献的幕后主角。这个生日礼物让梁莉热泪盈眶,让儿子连声欢呼:爸爸,我为你骄傲!
海防团的老领导的外甥女张晓霞在兰州大学上学,她暑假上岛看望舅舅时,海岛官兵艰苦创业的高尚情怀触动着她的心灵,她爱上了海岛,毕业后也成为了军嫂……
今天,海岛的条件已变得越来越好,但难以止息的茫茫海水滔滔浪,仍让军嫂们“远在彼兮,旦夕以待”。政委赵云飞告诉记者,为了表达对军嫂们的敬意,团里有个规矩坚持了好多年——但凡家属来队,团里总是安排当时的最高领导去码头迎接。
我知道,无论是眼前的风雅还是后世的典籍,似乎都与这些琐闻凡事无关,但我仍要轻轻地面向海岛说声——谢谢。
大海上,官兵们的“没有脚印,却有方向” “没有脚印,却有方向。”岛上一个战士描写航船的诗让我过目难忘。大海制约着他们的生存空间,但青春依然在波浪中遵循使命赋予的方向,开始了远航。
有一个说法在岛上也听说过:在条件这样艰苦孤独的地方,就是睡几年觉也是做“奉献”。团党委提出了针锋相对的口号:只有睁大警惕的眼睛,练好过硬的本领,才能守卫祖国的海防。
有一个日子对外人或许并不重要,海岛却不会忘记——1950年3月9日,涠洲岛解放日。每年的这一天,岛上都要开展以各种军事比武为主的纪念活动。团领导告诉记者,这是为了让官兵们记住自己的责任。而作为偏居一隅的海防部队,在大军区的比武中拿了7项第一的纪录,还有3年被评为“军事训练先进单位”,4年被评为“先进党委”的荣誉,使他们可以底气十足地把“责任”这个词叫得响当当的。
海水不会淹没珍珠,海岛不会耽误人才。团党委不仅用诗一般的语言上课教育大家,更在用一项项具体措施激励着官兵——他们制定了多项人才培养、教育和培训计划,设立5万元育才基金,并明确规定:官兵们只要在本职岗位上干得好,想上学去深造或者上级机关需要,团队一律放人。官兵们不负众望,先后有多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而就在记者采访时,刚取得硕士学位的李斌学成后又重新回到海岛,成为新一代的守岛人。
记者采访时,团里正在准备评选海岛军营“标志性建筑”。听说进入候选名单的有——建有三层的教学楼,并有正规师资的幼儿园;条件完善、设备先进的卫生队住院部;别墅式的士官家属来队接待住宅;在137米的深度打出汩汩泉水的“爱兵井”……
岛上的这一切,让一个并不新颖的词不断地在我脑海里涌现着——日新月异。
告别那天,细雨湿流光,海岛渐如泼墨山水。船下的浪花说,离他们远了;但温润在心的泪水却说,离他们近了……
(本文图片提供:曹中华、陈典宏,合成:仓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