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笔杆下岗记
刘秘书己是四十大几的年纪,可他还坐在办公室里"爬格子″,他笔杆子上的功夫是出了名的。不论是什么格式的公文,只要交到他手里一准没问题。
他己熬走了六任领导,每任领导都舍不了他。
真是天有不测凤云,计划赶不上变化。来了位新领导,面对单位人浮于事、年令结构老化的状况,要进行人事改革。老笔杆一下子慌神了,他听说改革中年令偏大的都得下岗分流,他心里简直就象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别扭劲就甭提了,平时,他依仗老资格总爱和领导打个招呼,嬉溜几句。现在不行了,见着领导躲着走,生怕领导先从他身上"开刀″。
一天,担心的事终于来了。领导找他谈话,明确地告诉他,由于年令关系,得下岗分流了,老笔杆听了如雷轰顶,呆了。他嘴里不停地嘟哝着:"我在领导身边干了这么些年,没有功劳也得有苦劳吧,怎么能说下就这么下来了,真是不理解″。回到家里,他脸拉长了,脾气大了,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喘大气,说什么也想不开,闹的一家人都烦烦的。
老笔杆下岗的消息传开后,引起一番小议论,特别是那些势力眼的人,都在老笔杆身后指指点点,说老笔杆是没伺候好领导,给刷下来了。老笔杆听了更是心绪不宁,他想找领导评评理去,讨个说法。
朋友们来了,苦口婆心的劝他,"别那么小心眼,人事改革不是单冲你个人来了,现在下岗的多了,难道都有恩怨,不要听人们闲言碎语,下岗怎么啦,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凭你笔杆子功夫还愁找不到事干″。朋友们的诚挚劝解,老笔杆认头了。他决定顺应时势,下海经商,自己开店做老板 。他在朋友们张罗下,很快开了一家公司,但做生意并不象写公文那么顺手,他既缺乏经商经验,又有点放不下架子,生意做的冷冷清清,两个月下来,不仅没赚到钱还折了老本,他深感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不久又陷入了窘境。
老笔杆愁肠满肚。他暗自思忖,"我还不老,反正不能就这么无所事事的混日子呀!真是没能″。他翻来复去的琢磨着,设法谋求一条生存之路。过了些日子,他终于重新振作起来,白天东跑西踮不闲着,晚上敝在房里不出来写个不停,谁也说不清他在忙些什么。
妻子怕他心里烦,瞎琢磨,劝他千万别干蠢事,惹事生非不值得。他说:"你不用管,等着瞧吧,我非得折腾出个模样来让他们看看″。他越是这么说,妻子越是犯嘀咕,怕他捅漏子、出毛病,天天瞅着他,为他担惊受怕。
一天,老笔杆风风火火地跑回家来,象个孩子似的喊叫着:"我就不信堂堂五尺汉子弄不出点事来,这回行啦,我成功了!″正在家里犯愁的妻子一看老笔杆那劲楞了,忙问他怎么回事。老笔杆从包里掏出一张报纸和一份通知书说:"我说的是找到事干了,我写的小说[[下岗之后]]上报了,市报还特聘我为副刊创作员″呢。妻子笑了,老笔杆也笑了,笑的那么充实,笑的那么自信、、、、、。
几个月过去了,老笔杆丰收了。他先后在十三家报刊杂志发表作品三十多篇,并被六家报刊杂志聘为特约记者。除此之外,他还自办了一张小报,定期刊发一些文学新作、新闻报道和致富信息,成了小城的名人 。人们为了褒奖他,还为他编了一首打油诗,改革大潮谱新篇,刘秘旧貌换新颜;才尽所能闪新光,和谐文明共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