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胡思勇 陈启海
翟志清崔逾瑜8月5日凌晨1时,特大透水事故发生在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宜万铁路野三关隧道斜井,52名施工人员被困;当日深夜11时许,43名受困人员成功获救。
救援人员连夜抢救被困工人。
剩下9名施工兄弟的安危,牵动着千万人的心。6日——
“人不救上来,我们心里不安稳!” 两岸青山夹峙着苦萄溪。
野三关隧道斜井就位于这里,是隧道施工过程中用来转送泥石和其他废料的井道。事故发生在其DK124+602处。由于井道狭窄,营救工作量大,井道已经只允许营救队伍进出。包括《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在内的众多媒体记者,只能分散在洞口采访。
救护车停在洞口,随时准备救护从洞内救出的被困人员。
洞口聚集着许多工人。大家一道在等待工友的消息。看着受困工友被救出,我们心中十分宽慰,同时也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10时45分许,井道内渐渐响起汽车的汽笛声与隧道的共鸣声。记者、工友不约而同朝洞口涌去,急切向洞口深处眺望。一辆施工车出来了。
“我们已坚持值班30多个小时了,这个时候必须保证施救照明。”刚从洞内出来的电工田士元说,共有3个电工,平时负责洞内供电照明。5日晚透水后,值夜班的陈德柒被困洞中,他和另外一位电工就轮流值班了。“洞中正在铺设木板浮桥,我们要随着架线装灯,保证照明。人不救出来,休息不了,也睡不安心。”田士元说。
三条措施加大营救力度 就在同一时刻,洞口对面、距离仅数十米远的抢险救援指挥部里,气氛凝重。
这里,人们已度过两个不眠之夜。副省长周坚卫、铁道部副部长卢春房、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王德学及恩施州、巴东县主要领导,自到达现场后几乎没有休息。一个个方案、一道道指令根据救援进展情况,不断从这里发出。
在紧张研究上午救援情况后,抢险救援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决定采取三项措施继续加大救援力度。
——调整和优化搜寻方案,突出重点,地毯式搜寻,不放过任何一个工点和角落。要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尽快到I线被淤泥堵塞难以进入的150米地段进行搜寻。以疏通九号横通道为重点,尽快使机械设备能够进入,排除洞内积水和淤泥。
——迅速组织专家组加强指导,进一步加强技术力量和技术手段,实行科学救援。
斜井内施救场景。
鉴于野三关隧道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和高风险、高难度的特点,采取山上和山下、洞内和洞外、空中和地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钻探、红外、地质雷达等技术手段,查清透水透泥的源头、容量、溶腔形状和水流量,同时密切关注水情、雨情的变化,严防再次发生事故。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领导干部靠前指挥,精心组织。每个救援搜寻小组必须有干部和技术人员带队,加强对救援工作的现场决策指导,确保救援万无一失。
大家表示,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制定的措施必须加以落实 下午,救援工作仍在进行。
在连续30多个小时的救援工作中,各参战单位密切配合,五个救援组同步推进。
16时40分,抢险救援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再次召开会议。主要任务是:分析最新情况,检查落实上午救援措施,制定新的救援方案。
黑板上,挂着《宜万铁路16标野三关隧道示意图斜井工区突水情况》。技术人员介绍了救援进度与困难。
隧道内仍有流水,据介绍流量约为每秒3立方米左右,同时由于淤泥较深,且黏度大,地质结构复杂,给搜寻救援工作带来极大困难。据分析,目前未被救出的工人可能仍在主隧道Ⅰ线和Ⅱ线的掌子面上以及隧道内的高点上。施救人员正在前方铺设木桥,尽最大可能争取与被困人员取得联系。
周坚卫说:上午制定的救援措施必须加以落实。
“走,再到救援现场去!” 太阳西斜,余晖使前面的山影投射到后一座山坡上,浓得像泼墨一样。
夜晚救援难度更大。大家的心情也像山影一样沉重。
指挥部示意图前,技术人员与有关领导仍在根据新情况研究救援方案。
18时许,隧道内响起汽车汽笛与井道共鸣声。人们再次充满希冀地朝洞口望去。部分营救人员被换班出来。救援工作仍十分艰苦。“走,再到救援现场去!”周坚卫的话,立即得到了其他领导同志的响应。他们要再次亲眼看看现场,再拿救援措施。
5分钟后,周坚卫、卢春房、王德学等人戴着安全帽,乘车进入隧道斜井。
搜救仍在紧张进行 大约19时10分,周坚卫、卢春房、王德学等人一身泥水走出斜井。
接着,召开工作研究落实会,听取专家组意见,重点是排除洞内积水和淤泥。
21时15分,黑夜笼罩着苦萄溪。指挥部灯火通明。
为了山区人民拥有铁路的百年梦想,数万名建设者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莽莽群山中修建宜万铁路。如今,建设者遇到困境,他们的安危怎不牵动着众人的心?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