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一中考生陈默获得了全省高考理科状元,短短一个月时间便获得各方面的奖学金68万元,其中55万元是其家乡———南安水头朱子祠基金会奖励的。为什么要奖励这么多?基金会副会长许一民称,重奖不仅是对陈默为家乡争光的鼓励,同时也是希望用这样一种形式,让人们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也以此激发更多的学生发奋攻读,以陈默为榜样,拿出更好的成绩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8月6日《海峡都市报》)
出于这样的目的重奖高考状元,理由冠冕堂皇,其实负面影响不可低估。撇开高考状元的获得基于多少偶然因素不说,就算其是通过刻苦努力凭真功夫得来的,这里也必须厘清一个问题,即状元是怎么炼成的?凡是熟悉整个应试教育体制的运作方式的人都知道,由一个普通学生修炼成为状元,这中间付出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他们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寒窗苦读中牺牲了童年的欢笑、少年的活泼及青春年华的美妙烂漫,在读死书、死读书和书读死中身心俱损,最终掌握了一门过硬的应试功夫,仅此而已。
高考状元的炼成经过,与修得一个古代状元有几分相似。中国的科举考试,考的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易经》、《春秋》、《周礼》),考题都是从这些书里出。在考试时,考生要以八股文的固定格式来写作,不允许自由发挥。评分标准一律死板,多是以统治者的价值规范为准。无论是考试内容还是形式,都严重脱离社会实际和生活实践,“选拔”出来的大多也是思想僵化、因循守旧的庸才、蠢才,而那些具有真才实学和创新精神的人却往往被拒之门外。事实证明,从科举考试中修炼而成的状元有真才实学的不多,成大器的更少。
比起“四书”“五经”,现行的中小学教材更科学、更全面,比起以八股文取士的考试程式来,高考制度要先进得多,但在竞争性质、选拔功能不变,且评价标准单一的前提下,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中小学学习制度和考试模式,总难以使其完全脱离旧有的科举模式。不必说,在读死书、死读书这点上,两者极其相似外,就是其选拔结果也如出一辙,众多有真才实学和创新精神的人讨不了好。据今年改高考卷回来的老师说,所谓的参考答案其实是唯一的,凡是偏离答案的即使有创新思维的也算错。所以说,笔者将而今的高考制度与古代的科举考试相提并论并非无稽之谈。
笔者没听说古代有重奖状元的政策,大概古人太熟悉科举制度的弊端了,故不愿重奖状元来固化这种百弊丛生的选拔制度,可叹今人,其认识竟不如古人,古人尚知科举之弊,今人反不晓应试之祸。须知,重奖高考状元,实乃重奖应试教育;号召更多的莘莘学子以状元为榜样,实乃鼓励他们一门心思读死书、死读书,以牺牲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修炼成一架考试机器。如此重奖高考状元弊大于利,还是不奖的好。(王学进) (来源:红网)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