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国宝“盛林一号”配角:监测人员、本报记者、当地向导客串:菜花蛇、高山杜鹃等
菜花蛇 |
国宝“盛林一号” |
监测人员、本报记者、当地向导 |
8月1日,本报记者与都江堰林业局工作人员一道深入丛林,寻找“盛林一号”的神秘踪迹。经过两天的艰难跋涉,我们仍然没有见到大熊猫的生活痕迹。与此同时,向导蒋师傅居然在山林失踪。此时群山已经隐藏在无边的黑幕中,望着天上的大雨,大家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蒋师傅是否在山上出了意外?大雨中的山谷布满了各种危险,他是否能在山里安全度过寒冷的夜晚呢?
第5集 雨夜大山历险
大雨滂沱的夜晚,由于牵挂蒋师傅的安危,大家都难以安然入睡。
大家翻上山梁,大声呼喊着蒋师傅的名字。早上8时许,山沟里传来了他的回应声,大家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蒋师傅出现在大家面前时格外狼狈,他穿着破旧的雨衣,裤管上粘满了稀泥。“要不是我脚力好,这回就去见阎王咯。”蒋师傅的话把大家都逗笑了。据其回忆,当时他在队伍末端,为了拾取一块疑似熊猫粪便,走错了山梁,最终与队伍失去联系。当时天色已晚,天上下着大雨,稍有不慎就会掉进深谷。他不敢轻举妄动,只好找了一块巨大的岩石,背靠在石头上休息。由于雨衣上有几个破洞,衣服已被大雨打湿。蒋师傅只得蹲在地上,将身体缩成一团取暖。
天空电闪雷鸣,为防止野兽突然袭击,他只有冒险爬上旁边的一棵大树,凭借随身携带的四封饼干,他在树干上坐了整整一晚。“林中每一声异常响动都让我十分害怕。”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蒋师傅仍然心有余悸。
第6集 终见熊猫痕迹
8月4日,经过一天的休整,大家又重新踏上了寻访大熊猫之路。随着海拔升高,我们见到了许多高大的灌木,大片火红的高山杜鹃生长在绿色的山体之中。
经过数小时的艰难跋涉,我们已经登上了海拔2576米的高度,此处是大片茂密的峨眉玉山竹林。苏小镔介绍说,此竹是大熊猫的主食之一,也是其建立巢穴的合适地点。“快来看!”中午1点20分,向导刘记福兴奋地呼喊起来。大家赶过去一看,地上有数个圆圆的脚印,经过仔细比对,大家认定为大熊猫的脚印,它在3天前应该来过此地。跟着脚印前进,一片歪倒的竹林出现在大家面前。其周围的部分竹子从腰部开始均已断裂。“此地是大熊猫的主要活动区域。”队员们取出红外线相机,绑在周围的竹子上,并在周围摆放了苹果等物品,以吸引动物前来。
下午3点,我们在竹林内发现了数团大熊猫粪便。这些土豆大小的粪便呈黄棕色,能清晰地看到没有消化的竹叶。队员们在竹林四周共搜集了34块熊猫粪便,并根据其新鲜程度编了号。经过数天的艰辛,我们终于找到了熊猫的新鲜生活痕迹,此次考察行动宣告成功!8月5日,DNA检测结果出来了:这些粪便是“盛林一号”排出的,它已经在龙池顺利生存下来。
第7集 放归将继续
在得到“盛林一号”顺利生存的好消息后,参加全国大熊猫野外放归讨论会的专家们显得十分兴奋。针对大熊猫是否需要野外放归、放归前需要哪些训练等课题,大家在会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昨日,省林业厅野保处工程师古晓东称,经过讨论专家们得出了统一意见:大熊猫野外放归将继续开展。卧龙熊猫基地表示,将继续大力开展圈养熊猫的野化训练工作,一旦条件成熟,将选择合适个体野外放养。如果有受伤大熊猫,经抢救身体条件适合放养的,将第一时间放归野外。
会后,我国著名大熊猫专家胡锦矗教授接受了记者专访。“长远来看,放归圈养大熊猫是大势所趋。”胡教授指出,种种证据证明,“盛林一号”放归取得了一定成绩,它已经在栖息地周围建立了自己的巢域,并与当地大熊猫有一定交流。但大熊猫放归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没有10年以上的长期研究,很难得出结论。“圈养大熊猫就像熊猫社会的孤儿,要适应野性社会还要一个过程。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胡教授说,圈养大熊猫放归自然,能够活下来,还不是成功。能够建立自己稳定的巢域,逐渐融入当地熊猫的核心社会,并最终繁育后代,野放才能称作真正成功。“当然,野外放归并不是保护大熊猫的唯一途径。”胡教授指出,目前大熊猫们已经退缩到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的局部地区,其生存空间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二十多块孤立的“山岛”,残存于秦岭、岷山、邛崃山脉以及凉山和相邻六大山系,栖息地破碎化严重。选择几个较大的大熊猫栖息地的毗邻结合区域,建设大熊猫保护走廊带,“这才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之道”。
代德云记者张雁飞摄影刘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