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满一屋子标本,是中山陵风景区生物多样性改善的证据。记者朱福林摄 |
“清晨雾气蒙蒙,叶尖上露珠浓重,林间有细微的声音传来,五六只露牙獐一边低头啃草,一边慢慢地走出来……”这是中山陵园管理局园林处副处长刘曙雯为记者描绘的情景,这是她十多年前在紫金山经常看到的一幕。可惜的是,现在紫金山的露牙獐已经越来越少了,再也看不到这样一群群的美丽精灵了。
中山陵园管理局为期3年的紫金山动物普查告一段落,普查结果显示,紫金山的昆虫种类由以前的200多种增加到600多种,鸟类由64种增加到80种。
森林成型小动物增多
紫金山在解放之前,由于修陵和放任砍伐,大量山岭成为秃山。解放后,经过大规模的人工育林,紫金山的森林面积才得以恢复。不过,由于当时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人工种植的树木大都是马尾松和黑松,树种过于单一。因此,在1982年进行的紫金山动植物普查中,记录在案的动物和植物种类都不是很多。
1983年,中山陵暴发了大规模的松材线虫病害,紫金山上的大批松林死去。这个时候,中山陵园管理局在补种苗木的时候,注意到了树种多样性的问题,种植了一批阔叶林。同时,由于南京所处的地理位置,松林发生了自然退化,紫金山的优势林种被阔叶林代替,树种的多样性逐步恢复。刘曙雯告诉记者,现在紫金山上的针叶林大概有8000亩,而阔叶林有20000多亩。
人工林向自然林演变,植物多样性带来的结果是动物数量的增加。1982年普查时,鸟类64种,其中留鸟有27种,夏候鸟19种,冬候鸟8种,旅鸟9种。主要的种类有:山喜鹊、灰喜鹊、啄木鸟、黄鹂、白头翁、野鸡等。而目前调查发现鸟类达到80种。刘曙雯说,他们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去和小鸟“约会”,这个时候林间枝头到处都是羽翅鸟影。
除了鸟类增加外,紫金山上的昆虫种类更是多了两倍,由1982年的200多种增加到600多种。在过去的3年里,园林处的工作人员经常在林间设置光源,诱捕昆虫。在园林处的标本室内,记者看到了儿童时期最大的梦想事物:满满一屋子的昆虫标本。天牛、金龟子、螳螂、刺蛾、独角仙、尺蠖、赤眼蜂……在这些标本中,以蝴蝶和蛾的标本最为炫目,其中有非常珍稀的两只中华虎凤蝶标本,还有江苏地区首次发现的一种眼蝶。
“中华虎凤蝶种群数量比较少,我们捕的时候没舍得多捕。”刘曙雯告诉记者,从1992年开始,南京基本上没再用过喷药的飞机,中山陵园的森林害虫防治,已由当初的“航空化学防治”转变成新型的“生态控制”。紫金山动物种类的增多,正是紫金山生态恢复的最好证明。
游人蜂拥,大动物绝迹
在本次动物调查中,除了昆虫类进行捕获并制成标本外,其他脊椎类动物就采用拍摄的办法进行记录。在过去3年的普查中,园林处的十多位工作人员以及南京林业大学的部分老师学生,为了拍摄记录这些动物,付出了大量的劳动。
“有一次是早上6点钟不到,在藏经楼后面的储水池旁边,我们拍到了一只正在喝水的獐子,最后照相机的声音惊动了它,它腾地跳开去,这个时候,在储水池的另一侧,一只巨大的灰色鸟类也随着獐子一起,扑啦啦地飞走了。”刘曙雯给记者讲述了多次观测中,一次没有成功的经历,“那只灰色的鸟类,我们没有能够拍到,估计是一只鹰。”紫金山上能看到的猛禽,大多是红腹鹰,这种鹰一年能捕食上千只其他鸟类。鹰类的生活领域很大,因此紫金山上的红腹鹰也很难看到。
随着调查的深入,刘曙雯他们发现紫金山上的大型动物种类和种群数量明显减少。例如在上世纪80年代经常看到的狼,在这次历时3年的调查中就没有发现。唯一一次是他们在西马腰附近发现了一堆含有动物毛发的粪便,疑似狼的粪便。除此之外,他们虽然偶然听到有人在裤裆山一带发现狼,但是都没有确凿的证据。
獐子和麂子的数量也在明显减少。刘曙雯说,在十多年前,他们还经常看到成群的獐子和麂子,“五六头成群在一起啃草”,现在却只能偶尔碰到一两头。在他们3年的调查中,一些以前曾经生活在紫金山上的野猪、狐狸、穿山甲等大型动物,都没有显露踪迹。上次在中山陵发现的穿山甲,有可能是南京市民买来放生的。
为什么小型动物多了而大型动物少了?“根本原因是人的活动范围大了,频率多了。”刘曙雯分析说,现在紫金山上的游人是过去的几十倍,甚至连过去人迹罕至的北山一带,现在也成为年轻游客的览胜去处了。同时,环紫金山的道路、住宅开发,客观上使得大型动物的生存范围缩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