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武卫强
源于南京菲亚特惨淡的销售业绩,菲亚特在中国另觅合作伙伴的意图很早就表现出来。从今年年初开始,在奇瑞与克莱斯勒的合作谈判进入攻坚阶段的时候,有关奇瑞与菲亚特高层秘密会晤的消息就传播开来。
在代工生产克莱斯勒的产品之后,奇瑞将会以怎样的形式牵手菲亚特呢?对于这一疑问,业界的猜想很多,其中就成立合资公司的疑问是:作为自主汽车的一面旗帜,奇瑞与菲亚特的合资与目前存在的合资公司有何区别?如果奇瑞发展自主汽车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取今天与跨国汽车公司合资的资本,那么中国的自主汽车路又在何方呢?
在坊间一度传出奇瑞与菲亚特谈判破裂的消息之后,8月6日,双方签署的《谅解备忘录》新鲜出炉。
按照这个《备忘录》的规划,双方拟按50∶50出资成立合资公司生产乘用车,厂址拟定在安徽芜湖,生产和销售菲亚特旗下的阿尔法·罗密欧和菲亚特品牌汽车,以及奇瑞旗下的品牌汽车。合资公司计划2009年投产,预计年产量为17.5万辆。
从1984年第一家汽车合资公司——北京吉普(北京奔驰的前身)诞生到今天,23年的发展,让中国汽车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全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第二大汽车消费国,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在深层次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
在这23年的发展中,自主和合资成为两大关键词,并一度出现水火不相容的局面。“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生产模式在上世纪90年代步入黄金时代,一只独大的合资生产让中国汽车市场成了“万国俱乐部”,中方在分享利润之外,在技术上几无斩获。
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波及全世界,以合资造车为主体的巴西汽车业经历了重创,跨国汽车公司纷纷从巴西撤资,在“一夜之间”巴西尝到了没有自主品牌和自主技术的苦果。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汽车业开始上演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辩论,汽车自主的呼声日渐高涨。
“草根”崛起的奇瑞给了人们一个惊喜,并树立了一个榜样,成为自主汽车的一面旗帜。今天,在国内众多的自主汽车企业中,奇瑞被公认在研发上投入最多,业绩最好。
但是,与跨国汽车公司相比,奇瑞的研发基础并不强势。如何以最快的速度缩短与世界汽车工业的差距,而不是夜郎自大,奇瑞选择了学习。
“奇瑞从来不排斥合资,但合资必须以我为主”,奇瑞董事长尹同耀曾多次表达这样的观点。围绕这个宗旨,奇瑞与菲亚特的合资谈判异常艰难,原定7月份就完成的《谅解备忘录》姗姗来迟,以至于业界一度传出谈判破裂的消息。
20年来,国内约定俗成的合资模式是:外方提供品牌和技术,中方提供场地和人力。尽管合资股比是50∶50,但由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品牌和技术掌握在外方手里,因此企业的发展更决定于外方的投入力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品牌和技术的有形实体,导入什么样的车型,导入车型的频率多大,几乎都是外方说了算。因此,这样的合作从一开始就不平等。
奇瑞与菲亚特的合作开创了一个新模式。作为一个全新的合资汽车企业,中方第一次与外方平等地站在了一起。除了提供场地和人力之外,奇瑞与菲亚特一样也拿来了自己的品牌和技术。与同样实行双品牌战略的东南汽车和郑州日产不同,拿到合资公司生产和销售的奇瑞品牌车型并不是菲亚特的改款车型,而是拥有百分之百自主DNA,并有完备研发能力作为支撑。
谋求互通有无,平等发展而不是被吞噬、被掌控,奇瑞与菲亚特的牵手让合资造车跨入了新时代。
吴影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