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白鹳为濒危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本报讯(傅新春、马国胜)“白身、黑尾、红腿,这就是东方白鹳!”近日,沧州师专生物系副教授孟德荣在沧州沿海湿地考察时,用观鸟望远镜发现湿地内一高岗处,有4只漂亮的“大鸟”在悠闲地信步觅食。
经过多日观察,8月6日下午,孟德荣证实,这4只漂亮的“大鸟”就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
孟德荣介绍说,目前东方白鹳已处于濒危状态,全球野生种群数量约在2500至3000只之间。成体东方白鹳全长约120厘米,喜在沼泽、湿地、塘边涉水觅食,主要吃鱼、昆虫等。每年秋天由东北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飞往长江中下游的湿地越冬,一般10月中下旬到达沧州作短暂停歇,第二年4月又途经沧州飞回繁殖地东北。
孟德荣认为,东方白鹳的迁徙习性、迁徙路线和迁徙时间相对比较稳定,提前三个月飞临沧州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其繁殖地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如:人为建设活动增多、湿地面积减少以及一些水域遭到污染等,迫使东方白鹳为了生存提前南迁;另一种可能是这4只东方白鹳就是在沧州沿海湿地繁殖的。
那么到底是哪种原因呢?孟德荣走访了沧州沿海湿地周围农民,调查了东方白鹳在该湿地的活动范围,最终没有发现鸟巢、鸟卵等能证明东方白鹳在沧州沿海湿地繁殖的证据。因此,孟德荣认为,东方白鹳是因为其繁殖地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而提前迁徙到比较适宜其生存的沧州沿海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