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中俯瞰断为三截的I-35W高速公路大桥 |
8月1日,美国明尼苏达州一座跨越密西西比河的大桥发生坍塌。事故目前已造成6人死亡。新华社发 |
美国:大桥坍塌谁之过?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造桥热以及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是造成I-35W大桥悲剧的一个深层原因。中国桥梁专家认为,美国的教训值得中国借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也兴起了一股世所罕见的桥梁潮。中国目前的突出问题还在于桥梁建设速度太快,施工质量并不令人满意,这就更需要在养护、维修上加以重视
8月1日,美国明尼苏达州境内的一座跨越密西西比河的公路桥成了全美关注的焦点。
这座标号为I-35W的高速公路桥是连接明尼阿波利斯市和圣保罗市的交通要道,向来车水马龙,十分繁忙。傍晚6点,正值人们下班回家的高峰期,过桥的车辆排起了长龙,车流行驶缓慢。
谁也没料到,如此平和的晚归场景竟成为一场灾难的序曲:大约18点05分,伴随着一阵巨响,I-35W公路桥轰然坍塌。在仅仅四秒的时间内,长达150米的桥段分成三截,一一坠入25米之下的密西西比河中。一时间烟雾高高升起,到处是刹车声、尖叫声和哭泣声。
悲剧上演,举国震惊。到目前为止,死亡7人,79人受伤,而被埋在钢筋水泥废墟中的失踪者约为20人。据当地警方透露,当时在坍塌桥面上有50多辆汽车。所幸的是,在大桥塌陷时,一辆载有50名学生的学校班车刚好通过坍塌桥段,因而未造成更严重的伤亡。
大桥坍塌谁之过?这个问题成为笼罩在全美上空的疑云。
评估机制失灵?
事故发生后,人们纷纷猜测有关大桥坍塌的原因,各种说法纷至沓来。很快,当地媒体披露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早在1990年,这座编号为9340号的大桥就已被联邦公路总署(FWHA)列入“结构性缺陷”的黑名单中。
当时的报告显示,在桥梁支座和桥架接合处附近有腐蚀迹象,在引桥桥段处也出现疲劳损伤。然后联邦公路总署对这份报告的处理意见是:I-35W预定于2020年被更换。
消息一出,美国联邦公路总署立刻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对此,美国联邦公路总署的一名高级官员解释说,列为“结构性缺陷”只表示桥梁个别部分需要修护和经常性的检查,并不意味着桥梁本身就不安全,或者需要更换。美国每年对每座大桥的情况进行评估,评分方式以最差的0分一直到最好的9分为参考,而在去年的评估中,I-35W大桥是4分,虽然属于“情况较糟糕” 这一等,但离最低等级还差得很远。
每年美国各州运输部都要向联邦公路总署提交本州桥梁状况的检查报告,联邦公路总署根据这些数据来决定,哪些桥梁需要维修,以及怎样安排联邦基金。一座桥梁若要在维修上得到联邦基金,必须被定为“结构上缺陷”或“功能上陈旧”。而这样的大桥在美国多达7.7万座。
据《纽约时报》报道,尽管美国联邦公路总署只要求各州对20英尺长以上的桥每两年检查一次,但自1993年起,明尼苏达州就对I-35W这样车流量较大的桥每年都进行体检。尽管每次检查的结果不十分满意,但也并没有显示出严重危险的迹象。
2001年明尼苏达大学做的报告表明,尽管I-35W大桥在引桥段出现很多疲劳痕迹,但在整个应力系统(tension system)中最重要的主桥段上,并未发现有疲劳裂纹(fatigue cracking)。
2005年一份类似报告的结论是:“I-35W桥将不会因为疲劳裂纹而产生任何问题,所以不必提前更换,以避免为这一巨大工程而支付大笔开销。”
就在去年,明尼苏达州还委托一家独立咨询公司URS对该桥的情况进行研究,但最终的分析仍然是,I-35W遭受关键性疲劳损伤的可能性很小。
于是一份份“亚健康”的报告慢慢堆积起来,但始终等不到一张“病危通知书”。而在此之前,I-35W大桥也动过几次“小手术”。就在坍塌事故发生时,维修人员还正在对桥面的混凝土公路进行更换。因大桥是疏通南北的交通要冲,正常时期车流量高达每天14万辆,所以仍开放两条车道。谁知道这座正处于不惑之年(40岁)的大桥,未等“手术”做完,就先倒下了。
事后一些工程师也承认,在检查过程中,存在一些疏漏是不可避免的。桥梁存在的问题其实非常复杂,其中有一些很难被检测出来。比如对于那些由金属疲劳引起的裂缝,要无一漏网地全部检测出来,如果没有特殊的影像采集设备的话,则非常困难。
I-35W大桥屡检屡过,却最终塌陷,令人震惊之余也提醒着美国人,要重新审视他们曾经引以为豪的桥梁评估机制。这样的事件在美国并非首次。1983年,位于康涅狄格州内95号州际公路上的米亚努斯河大桥坍塌,而这座桥在九个月前刚刚做过一次“体检”。1987年,纽约州内一条高速公路桥轰然倒下,原因是桥梁底脚的混凝土桥基受到腐蚀。在此之前,这座桥一直被确诊为“情况良好”。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