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第十四届奥运会的中国篮球队成员。前排:由左至右,于瑞章、蔡忠强、蔡文华(队长)、吴成章、李世侨;后排:由左至右,贾志军、包松圆、黄天锡、李震中、余进。其中黄天锡、余进、蔡文华、李世侨为华侨。
1949年之前,中国曾派代表参加过3届奥运会。出征的运动员人数分别为:第10届奥运会1名,第11届69名,第14届33名,合计103名。那么这些奥运选手之中,有没有华侨健儿呢?答案是肯定的。现据相关资料作一介绍。
参加1936年柏林第11届奥运会的华侨健儿有:包家平(新加坡,足球守门员),陈镇和(印尼,足球左前锋),蔡文礼(新加坡,足球后卫),张显源(印尼,足球),黄社基(马来亚,次轻量级举重)。
参加1948年伦敦第14届奥运会的华侨健儿有:何洁华(荷兰,自行车),吴传玉(印尼,男子100米自由泳),谢文良(新加坡,足球),朱志成(新加坡,足球),叶清荣(马来亚,足球),李世侨(菲律宾,男篮前锋),于进(菲律宾,男篮中锋),黄天锡(马来亚,男篮中锋),蔡文华(菲律宾归侨,男篮中锋)。
以上运动员中有华侨13人,归侨1人,合计14人,约占中国奥运选手的13.5%。当年海外华侨共800万,约占全国人口2%。竟有这么多的华侨选手代表中国参赛,这真是令人惊叹。
为什么华侨能够作为中国的选手赴奥运会参赛呢?其实原因十分简单。晚清及民国时期,中国都实行以血统为主要依据的国籍法,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东南亚国家多为尚未独立的殖民地,所以海外的华侨自1930年开始,即组队回国参加全国运动会,而且取得过不俗的成绩。其实,在当时,海外的华侨与国内的公民并没有严格的界线。
华侨归侨选手参加的奥运会项目,除自行车、举重、游泳各1人外,其余11人均为足球和篮球。参加足球比赛的,第11届奥运会22名队员中有华侨4人,约占18%;参加篮球比赛的,第14届奥运会的10名队员中有华侨归侨4人,占全队的40%,几乎撑起了中国男篮的半边天。
鉴于当时中国的体育水平较低,因此各个项目在奥运会上都未能进入决赛。但华侨健儿与国内选手一道,积极参赛,顽强拼搏,共同谱写了旧中国奥运史的一页。荷兰华侨青年何洁华自费参加了第14届奥运会,真可谓“自带干粮干革命”。他在1000米自行车分组赛上一直领先,可惜临近终点时因被后面冲上来的自行车撞致左臂骨折而落选。在第11届奥运会的足球初赛中,中国队与英国队交手,当时上场的华侨国脚有守门员包家平和左前锋陈镇和。尽管最终中国队以0∶2败下阵来,但这是中国足球首次亮相奥运会。征战第14届奥运会的中国男篮10名队员中有4名华侨归侨,他们在23支球队中取得第18名的成绩,虽不理想,但已尽力。
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些为振兴祖国体育事业而奋斗的华侨运动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