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居二线了,我还是个老党员” ——记带病坚守防汛第一线老党员杨景宏
新华网合肥8月11日电(记者程士华、陈晔华)安徽省淮南毛集试验区夏集镇的杨景宏是一位在乡镇工作了36年的老党员、退居二线的老防汛专家。
虽然已连续两周吃药、“挂水”(打点滴),但在防汛最需要技术支持时,这位老人二话不说,拔掉针头,把急救药装进口袋,当天就从60多公里外的家中赶到了防汛第一线。
同事们亲切地称杨景宏“老杨”。夏集镇镇长张景新说:“老杨是个"老防汛"了。镇里筹划防汛,缺少技术人员,我立即就想起了他。”对地处西淝河畔的夏集镇来说,防汛是基层工作中三年两头抓的重头戏。老杨年轻时担任过16年的乡镇人武部长,每次防汛都冲在第一线。多年的经验积累,他成了一个当之无愧的防汛专家。
夏集镇段堤坝2003年发生过溃堤,今年水位超过溃堤水位0.23米,防汛压力骤增。张景新打电话问老杨能否参加防汛,老杨没有丝毫犹豫:“行,我明天就去!”此时,除了老杨的家人,没有人知道,在此前的两周里他犯突发性心脏病,一直在吃药“挂水”。
老杨口里说是“明天”,却在当天下午就从60多公里外的家中赶到了镇防汛指挥所。问他为啥这么快,他说:“虽然退居二线了,我还是个老党员。防汛就是战场,一分一秒耽误不得。”
在夏集镇临时防汛指挥所内,记者看到了刚刚巡堤回来的老杨。黄色解放鞋上还沾着稀泥,裤脚上泥点斑斑。老杨的寝室没有蚊帐,一只吊扇正在呼呼作响。床上放着一个发黄的玻璃杯、一只手电筒、一顶草帽,还有喝了半瓶的矿泉水。几张皱皱巴巴的报纸占去了床上三分之一的空间。记者发现他总是随身携带一个黑色皮包,便说道:“天这么热,拿着包多不方便呀!”他笑笑说,包里可有“宝贝”呢。记者满以为是防汛的技术资料,打开一看,发现装着心宝丸、复方丹参滴丸等心脏急救药。一名乡镇干部感慨地说:“巡堤查险经常熬夜,我们上坝都要带着烟,而老杨是带着药上去。”
老杨说:“防汛不光要体力,还要有经验,关键时刻生姜还是老的辣。”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没有经历过防汛,即使发现了险情也不会妥善处理。巡堤查险,技术非常关键,尽早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否则,就是一处很轻微的渗水、管涌,也会引发溃堤,小事也会变成大事。
7月12日凌晨,西淝河朱岗段有一处堤坝渗水,老杨仔细勘查渗水情况后,拿出了堤坝加固方案,用沙子、石子等对渗水坝段引流导渗,一直到下午,堤坝加固工作才基本完成。
随后,老杨又一直观察到次日凌晨4时许,看到水流变清了,险情基本控制了,他才放下了心。夜里,老杨心跳加速,心脏难受,撑不下去了,就吃些随身带的急救药。别人劝他休息,他只说:“不碍事,吃吃药就没事了。”
这样的事情对老杨来说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出现管涌,他会一个猛子扎到河水里,靠身体探水深、测流速,凭着多年与洪水打交道练就的绝技,指挥抢险队把出水口封得死死的,那劲头不亚于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发生塌方,几十米甚至数百米的大面积滑坡,他临危不乱,打护堤、做戗体、夯木桩、填沙包……
20多天来,老杨既是指挥员又做战斗员,和年轻人一起在堤坝上吃住。白天顶着烈日,晚上打着手电筒巡堤查险,困了、累了就在工棚里打个盹。人瘦了10多斤,皮肤晒黑了,脚也泡烂了,身上被蚊虫叮出了点点红斑。
“有这样的老党员带头,我们苦点累点还有啥好说的。”一些正在堤坝上巡堤的群众说。在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下,夏集镇堤坝段安然无恙,圩内的两个国家大型煤矿安全度汛,14000多村民生活生产一如往常。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