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耀辉 摄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名誉院长、京剧名家孙毓敏昨日率70余位演职员的队伍来到天津,在中国大戏院推出北京戏曲学校(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前身)校庆55周年的系列演出。已67岁的孙毓敏风采依旧,见到天津的媒体朋友,她十分亲切,谈兴甚浓。
此次北京戏校55周年的巡演,已经在北京、武汉、上海、哈尔滨、大连五地连获成功,媒体和观众好评如潮。每到一地,孙毓敏都亲率大队前往。对于此次以巡演方式庆祝学校的55岁生日,孙毓敏介绍了自己的想法:我们不想以开开庆祝会,办场面子上的演出,聚聚餐的陈旧方式搞校庆。
我们这次活动的思路是:为师生们排几台精编剧目,选择京、津、沪、汉等京剧重镇和这几年京剧艺术事业强势发展的哈尔滨、大连等城市巡演,既可以锻炼队伍,也能让热爱京剧的人民检验我们的教学水平和艺术实力,这不仅是我的设想,也是我们全校的共识。这次巡演,我们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的代表翟墨、崔玥、许翠、江汁、牟元笛、王浩、于帅、陈晨、王文端等都会展示自己的获奖剧目和拿手作品。除了向观众展现他们的扎实基本功之外,还有一些罕见舞台的剧目和技艺会让观众看着新奇、过瘾,例如《鳝仙寻春》是我们从楚剧移植来的,《嘉兴府》是我们这几年精心雕琢,自认为很能拿得出去的剧目,“变花”“耍长绸”等技艺也都是细心选择的。我认为,这也是我们为普及和弘扬京剧事业做的一点实事。
孙毓敏告诉记者:我们这次推出的“赴法模式”专场,是把学校几次前往法国等国家演出时,在当地获得很好反响的表演方式重现在国内各地的剧场,实际上就是把课堂搬上舞台。用最直观的方法解析京剧艺术。老师在台上教,学生在台上学,让观众了解西皮、二黄是什么味道,武功中的“旋子”“转灯”“乌龙绞柱”是怎样的程式,锣鼓经中的“水底鱼”“走马锣鼓”代表着什么意义。同时,一些名剧片断又能展示京剧艺术的综合之美,这是我们尝试与国际演艺界接轨,以及艺术人才培养的新路上进行的探索。
提到天津的京剧氛围和热心观众,孙毓敏如数家珍。她说,天津不仅宣传、文化主管部门十分支持京剧,可爱的观众朋友们也是十分懂戏、爱戏的。每次我或我们学校来这里演出,都会受到天津各个方面的厚爱。我太喜欢天津这片京剧热土了。我们这次巡演把天津作为最后一站,在这里唱大轴戏,正表达了我们全校师生对天津这座京剧名城的热爱和敬重。本报记者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