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聂海平
“《亮剑》中的李云龙,《历史的天空》中的梁大牙,他们都是草根出身,但他们都是从草莽英雄成长为共和国的战将;而《狼毒花》中的常发却截然不同,他从草根到草根,是彻底的草根英雄。或许常发天生就不是当将军的料,但他却是大智大勇的好士兵!”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编辑丁晓平对著名作家权延赤中篇小说《狼毒花》中的主人公常发赏识有加,这也是他担任责编的起因之一。
《狼毒花》于上世纪80年代发在杂志上。建军80周年前夕,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推出了《狼毒花》的单行本。同名电视剧正在热播。
小说讲述了革命战士常发从抗日战争单骑杀日寇、奇计解重围,到解放战争与敌友斗酒斗智,赤峰剿匪中九死一生的战斗历程,在其个人性格的特立独行甚至惹是生非中,写出了其战士忠勇与男人血胆。权延赤用不长的篇幅把一个曾经占山为王的草莽武夫、在抗日战争最惨烈的时候投身八路军的草根英雄写得有血有肉。
《狼毒花》这个书名本身就寓意颇深。狼毒花在沙漠和草原的临界地伴着死亡生长,从草原上来的人看到的是绝望,从沙漠里来的人看到的是希望;它本身既是良药,能“消积、杀虫”,但却“有大毒,宣慎用”。“常发就是这样的一棵狼毒花,总是站在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爱与恨、希望与绝望、生和死,乃至胜利与失败、战争与和平这样强烈的两极分化以及正反两个方面的瞬间更替的临界点之上,进行着人性的尖锐交锋和精彩对决。”
责任编辑丁晓平这样评价《狼毒花》,他还特别提到“血胆英雄主义”这个词:“在那个战争年代,常发不讲政治也不懂政治,他不讲主义讲义气,甚至他就是想做"骑马挎枪走天下,马背上有酒有女人"的自己,在马背上奔突冲杀,在男人堆里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他总是本色地活着,总是本色地犯错误,又总在本色地战斗冲杀……常发的英雄主义在我们看来,或许不是百分百的革命英雄主义,而是血胆英雄主义,但这同样是一种真实。”
小说中,作者在讲故事的同时,也是以一个聆听者的姿态娓娓道来。常发的传奇在草原口耳相传,一个彪悍的马上豪杰在作者笔下呼之欲出。但直到最后,人们急切要见到的老年常发还没有露面,故事却戛然而止。在草原的这几十年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作者没有说,而是把更大的想象空间留给了读者。常发说自己“在草原是条龙,到了南方就是一条虫”,他从草原中来,回到草原中去,也许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结局。
作者权延赤,祖籍河北完县,生于内蒙古赤峰市。大学毕业后参军入伍,历任空军某部无线电技师、宣传干事、大队副政委、北京空军政治部文学创作员,1996年转业。其代表作有《多欲之年》、《走下神坛的毛泽东》、《走下圣坛的周恩来》、《红墙内外》、《领袖泪》、《共和国秘使》、《红朝传奇》、《毛泽东与赫鲁晓夫》、《掌上千秋》、《中国最大的保皇派——陶铸沉浮录》、《龙困——贺龙与薛明》、《第三代开天人》等。权延赤一直是在肩负着一种使命感写作,不同的作品都在力图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还原一个真实的人物。
《狼毒花》因其第一人称的体例,有读者当传奇故事来读,有读者当历史纪实来看。关于这本小说的创作缘起,权延赤先生笑着对笔者说:“说来你都不相信,这是我有一天晚上给朋友讲故事,回头写出来的。只用了五天时间,就交了稿。因为在平时,我听到故事太多太多,经历的人物太多太多,所以能讲一个故事就写一本小说出来。这部书,是在听真人故事和查阅史料的基础上写出来的,故事是真实的,但不是发生在某一个人身上。”
权延赤介绍说,常发的原型确有其人,是父亲当年的警卫员。他是在1986年,到赤峰见到这个警卫员。他有着超凡的酒量,80多岁时喝了二斤多草原白烧酒还能爬险坡。那里比千尺峰百里峡还要险峻。警卫员九十多岁的时候逝世,终生爱酒。从赤峰回去后,权延赤写了《酒神》发表在《深圳青年》上。《狼毒花》就是以此为本,把他在草原上听到的和自己以往就知道的故事结合起来创作而成的。权延赤强调说,小说是在采访和查找史料的基础上写出来的,许多事情是真实的,但不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读者不要对号入座。
有读者在百度贴吧创建了“狼毒花吧”,并在上面展开激烈的讨论。谈到电视剧和小说原著的差异,权延赤说自己有保留的修改意见,同时也尊重电视剧制作方的劳动成果。当问到今后的创作安排时,权延赤说自己休息了十多年,希望继续把一些故事写出来,到时候自己口述,请秘书来笔录。他强调说,首先要写的是对中国历史有价值的部分,然后才是自己当年完成了却又丢失了原稿的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