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洋 "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对一部"任务"作品,曾哲竟然这样不舍。他创作的报告文学《建筑·2008》是今年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中最先完成的,将于第五期《十月》杂志刊登。昨天,他就新作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自称是老建筑工的一次经验叙述
曾哲一开始对这部作品没什么动力,"因为当成任务了"。后来他阅读了很多中外建筑理论书籍,才意识到很幸运,没有这次机会不可能对建筑理解这么深。"这些理论书让我的文学语言观和文学结构观受到了冲击,用句时髦话说--具有颠覆作用。
我差不多一下就扎了进去,乐此不疲。"
从2005年1月正式接受任务,一直到2007年5月底改完第二稿,历经近3年。曾哲在阅读中外建筑理论书籍、采访了国内众多建筑师和设计师、考察了意大利罗马和奥林匹克发源地希腊雅典的建筑之后,在《建筑·2008》中用语言编织、拼搭起"后现代建筑"。
其实,曾哲是建筑工出身。1972年初中毕业后就读北京建筑工程学校,专业是采暖通风。1974年在清华大学听了几个月的建筑课。后来在第五建筑公司当了四五年水暖工,还参加了前三门、新北京饭店和很多居民小区的建设。"现在虽然不讲出身了,但建筑工地给我铺出来的道路弯曲又漫长。所以这部作品,是我这个老建筑的经验叙述。"
各章主题全与建筑名称有关
说这部作品是报告文学,其实很牵强。全书并不是老老实实讲述奥运建筑和它们诞生的故事,它的内容是关于北京的奥运建筑、2008年建筑、北京建筑、建筑理念;它的整体风格框架融合了古典、现代与实用,充满后现代意味。
曾哲将各章均称作工地,分别命名为金、木、水、火、土、壁、窗、顶、石、门、建、筑。围绕各章主题,是每个人物看似毫无关联的讲述。"写不出新意来,干脆不写。"他认为,金木水火土壁窗顶石门是建筑的核心。"比如在"鸟巢"这样庞大的建筑里站定,你环顾四周,你闭目冥想,人不是核心。更何况,人随时会离开这座建筑,甚至会抛弃它。这些元素孤独地相互地厮守的时间更多。它们永远是建筑的元素,是矗立的元素。"书中插进3个虚构人物的讲述
书中共有11个人物进行讲述。作者本人、鸟巢工地油漆工、教建筑的老师、鸟巢的中方建筑师、水立方的中方总设计师、建筑理论家等,以及3个虚构人物--故宫、厕所和神话人物白天苍(白泽+刑天+苍颉)。曾哲最喜欢北京建筑设计艺术研究院院长朱小地。"他的表达比较彻底,捂着盖着很无聊。"书中,建筑师、设计师们讲了奥运场馆设计、施工过程中的种种曲折。这些事儿,别说在媒体上看到,就是听到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几位开诚相见,直抒心怀,很让我感动。"曾哲说。
11个人物中,最难理解的是最后3个。曾哲解释:"故宫是所有人物中的重要背景--世界最大的古建筑群;白天苍身上的神话精神更重要,在今天的叙述中,他竟然是一个严重呆板的退步语境。这两个人物的存在也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既然这本书就是一个建筑,建筑必须装饰,否则不称其为建筑。"至于厕所,曾哲认为它是循环不可忽视的环节,是一个发泄的符号。它在建筑里的重要,不亚于门窗。他还希望借厕所表达一种观念,对事对人都一样不能顾前不顾后。
所有的人物在书中都是建筑工地的一分子,他们谈建筑观念,也表达自己。于是,一种精神的建筑背景衬托着一个个建筑拔地而起。也就是说,书中有两个"建筑",一是物理的,一是精神的。
读者初看有种找不到北的感觉
记者刚开始看《建筑·2008》感觉新鲜,有一点找不到北的感觉,每看完一段总想翻回去,才搞得明白前因后果。曾哲说:"其实它很实在,可阅读的元素很多。这决不是一个深奥的读本,但它的结构是一个需要有心理准备的阅读结构。心平气和地接受结构再阅读,内容也就好读了。"
曾哲在写作之初本来想把每个人讲述的有关各章主题的内容对应标题填进去,但后来,他放弃了这样的想法。"因为这种对应鼓励了一般旧经验阅读方式。寻找关联,下意识地寻找上下文的贯穿,而不是阅读文字和阅读文字里面的东西。但我们不妨一试,改变一下阅读思维。"曾哲希望读者的阅读思维是随着文字而走--文字一直贯穿在建筑里,而不是读者的假定。
作品完成了,曾哲也结束了与建筑的一次对话。眼下,《建筑·2008》已经在《十月》编辑的手中,只待出刊。曾哲感觉,这部作品还有些血肉未完成。"我的建筑材料--那些人物,还是显得单薄,还要随时丰满随时丰富。"RJ188
曾哲,1956年生于北京,北京作协专业作家。早年写作诗歌,1980年开始发表小说。在城市写作10年后,于1989年离开,独自一人从西北到西南,走访了边境20多个少数民族,历时14个月。回京后,投入漂泊笔记、漂泊文学写作。近20年,他的足迹遍布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云贵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等。用自己的稿费曾在两个边远村庄兴建小学。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呼吸明天》《身体里的西部》《峡谷囚徒》;中篇小说《草面人》《界碑》《一年级二年级》等;另有散文集《西路无碑》《离别北京的天》及诗集《远去的天》等20余部。曾获第二届、第三届老舍文学中篇小说奖等奖项。RJ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