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峡 危机的由来
近来,有人提出古典音乐危机的问题,所谓危机是指古典音乐没有市场,没有观众,进而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这个危机的焦点集中在交响乐领域。我们都知道,交响乐艺术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但是在西方又被称之为“夕阳艺术”,为什么这样称呼?因为在西方交响乐的欣赏群体正在萎缩,欣赏它的多为有较高文化修养、有较高收入的人群,而这些人多为老年人。
另外,交响乐发展史在达到了浪漫主义的高峰和瓦格纳、布鲁克纳、德彪西、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巴托克、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一彪人马之后,许多人的创作折射出一种“世纪末的情怀”,派生出了“20世纪现代派音乐”或曰“新音乐”,这一流派和艺术思潮产生出了高度个性化的作曲技法,但也有严重的缺失,那就是旋律的缺失,导致了“20世纪现代派作曲技法”在某种程度上走入了困惑,同时,欧美失去了大批的交响乐听众,这也是为什么20世纪后半叶交响乐的创作举步维艰,基本上没有出过什么大师的原因。
有鉴于此,西方交响乐界的有识之士呼吁加大普及交响乐的力度,扩大欣赏群体,同时也在创作上寻找新的出路,他们将兴趣转向了东方。我们应该看到,近年来交响乐艺术在中国的普及工作做得并不好,形式和内容上缺乏创新,交响乐艺术在中国的市场日渐萎缩,听众正在离我们而去,许多听众被流行音乐、通俗音乐拉了过去。这里面有许多问题,我认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我们疏于拿出针对大众的交响乐作品。
寻找最广大的听众
我认为,我们的音乐文化可分为三个层面:大众音乐文化、精英音乐文化和主流音乐文化,这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支持和相互依附扶持的。交响乐是中国主流音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此相对应,我们的观众群体按照欣赏趣味和习惯也可分为三种群体:“大众”、“小众”和“小小众”。“大众”不用说,他们的欣赏客体为大众音乐文化,包括通俗的、流行的和包括这两种因素的交响乐作品,也就是所谓的“跨界的”交响音乐作品;“小众”多好欣赏西方的古典交响乐标准曲目,还有“小小众”,他们对20世纪“新音乐”和由此派生的中外交响乐音乐有着偏好,这样,三种欣赏主体共同构成了我们的所有主流音乐文化的欣赏主体,这可以“人民”的外延来概括,其中“小众”和“小小众”照有人所说,总共不足百分之五,据我看即使在北京也不足百分之一。对于这三种欣赏群体,我们的音乐文化政策,也就是音乐为人民服务的方式也应该分为三个不同的范畴。
在我们的交响乐市场,为小众和小小众的音乐会的上座率乐观地以七成算,一场的观众几百人,一个乐季演出20来场,观众人数总共不足一万人,许多还是赠票,而且这些人还局限于同一个固定的观众群体。而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大众对欣赏反映老百姓心声的、民众喜闻乐见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交响乐作品充满渴求,他们是中国主流交响乐文化的潜在听众群体,是一个巨大的基数,抛弃他们,我们的事业便难以为继。必须看到,大众都是纳税人,我们的交响乐从业者,包括创作者和演奏者,其使命责无旁贷要为大众服务。因此,打造交响乐大市场,必须要针对大众群体,要创作推出能反映中国当今精神风貌、时代精神,又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交响乐作品,这样的作品才是符合当今市场法则的作品。
关峡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音乐学会特邀理事,国家一级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