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山 范炬炜
图为海南省军区某海防团官兵与驻地村民一起治理村容村貌,建设生态文明村。 周金立摄
将军队生态建设融入国家总体建设规划,通过政策融入、管理融入、技术融入、资金融入,使我军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了由自成体系到纳入国家总体规划;由各自为政到区域联合;由封闭建设到社会协作;由单一军费投入到国家专项投入的历史性跨越
进入新世纪,我军生态环境建设的一大亮点,就是实现了逐步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的历史性跨越。
借水行舟,搭梯上楼,同台唱戏……军地有关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环境保护新途径,走上了军地融合、优势互补、同步规划、协调推进的融入式发展新路,取得显著的军事、环境和社会效益。
政策融入:由自成体系到纳入国家总体规划 长期以来,我军生态环境建设一直沿袭自我封闭、自成体系的传统模式,治理任务重与自身力量弱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一矛盾,全军环保绿化委员会从顶层设计入手,主动把军队生态环境建设置于国家环境保护大局之中统筹规划。
经过努力,如今国家在重点区域流域水污染治理等重大生态环境保护决策中,都综合考虑了军队建设需求,给予了与地方同等或较地方更优惠的政策。
2003年,军事管理区三荒造林纳入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划;2004年,军事区域水污染治理纳入国家“33211工程”规划,军队林木资源管护纳入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范围;2005年,沿海地区驻军部队造林绿化纳入全国海防林工程建设规划;2006年以来,军队特种污染防治、环渤海地区驻军单位污染治理、军事管理区草原保护等一批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也相继纳入或即将纳入国家专项建设规划。
为保障和促进军队生态环境建设更好地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军队全面建设之中,军委、总部依据党和国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方针、政策,不断加大军队环境保护立法力度。2004年以来,先后批准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环境保护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绿化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以及20多项配套法规和标准。2006年7月,军委又专门下发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军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意见》。
管理融入:由各自为政到区域联合 政策规划的有机融入,打破了地域生态环境建设中诸多人为界限,使部队环保工程建设走上了统筹需求、共建共享、集约高效的新路子。
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全军驻大中城市部队单位的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营区绿化管护等,能就近就便纳入地方体系的,基本都实现了社会化保障、专业化管理。
能集约建设利用的就不另起炉灶。总参工程兵某部污水治理工程,打破军兵种界限,积极协调海军和北京军区所属6个单位,联合建设污水处理站,形成污染治理的规模效应,既节省了建设投资,也降低了运行成本。类似的工程项目,全军已建成数十项。
能兼顾周边群众需求的就尽量实行一体化保障。驻城乡结合部及农村的部队单位,将水污染治理和苗木培育等与驻地的环境保护相结合,在统一规划、集中建设、整体保障方面也迈开了步子。炮兵学院南京分院等单位,在治理本单位污水的同时,积极帮助驻地1200多户居民和十几家企业解决了水污染问题。
技术融入:由封闭建设到社会协作 随着大中型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纷纷上马,技术和人才短缺的问题也显现出来。全军各级环保主管部门努力适应新形势,积极吸纳、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技术的军民共享。
2004年以来,全军利用国家、地方和国外技术资源,培训各类技术和管理人员3000多人次;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和工艺50多项。军队生态环境建设的大中型项目,基本都实行了建设方案军地专家联合论证,设计、施工和设备采购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保证了建设项目的科学性、可靠性和适用性。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引进新型高效工艺,建成了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站,解决了校区的解放河严重污染问题。
北京军区联勤部机关引进生物治理技术,通过种植治污力强的水草、树木等,建成全军最大的人工湿地,达到了“污水变中水,中水再利用,对外零排放”,每年节水30余万吨。
沈阳军区某合同战术训练基地、北京军区某炮兵靶场、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第二炮兵某基地、总装备部某部等单位,广泛吸纳和引进高寒、干旱地区及盐碱地造林技术,营造了大面积防风固沙林、水源涵养林,成为享誉全国全军的攻坚造林典范。
资金融入:由单一军费投入到国家专项投入 军队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通过纳入国家总体规划,得到了中央财政专项建设资金的大力支持,较好地弥补了过去单一依靠军费投资的不足,在较短时间内解决了一大批严重影响官兵健康、制约部队全面建设发展的环境问题。
2003至2006年,全军利用国家专项投资5亿元,完成三荒造林任务950万亩。昔日水土流失、黄沙漫舞的训练场、靶场、仓库、阵地,变成了座座绿洲。
2005至2006年,全军利用国家专项投资十多亿元,完成水污染治理任务近500项,日处理各类污水40多万吨、回用中水近6万吨,实现了无害化治理、资源化利用。有50多个重点项目成为全军乃至全国的样板工程。
按照国务院和北京市的统一部署,驻京部队展开了以大气污染治理为主的环境综合整治。投资14亿元,置换燃煤锅炉、茶炉大灶5000台,绿化裸地2400万平方米,治理汽车尾气4万台,为举办“绿色奥运”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4年以来,全军利用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在100多个大型林木管护区建立了专业管护机构,建起防火监控等基础设施300多项,增配管护设备5000余套,使军队林木资源管护迈入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的轨道,有力地保障了林区部队的安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