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谭景伟(左一),1975年出生,黑龙江省望奎县后三乡良种场村人,高中文化程度。做过工人、推销员,摆过地摊,现在北京市保安服务总公司工作。虽高考因病失利,但在保安岗位10年,勤学不辍,先后学史、学诗、学写作。
谭景伟,一位仅有高中学历的保安,前一段时间,因为在北京大学演讲而为人关注。如今,他的新书《一位保安的〈论语〉心得》已经面世。一时间,社会争议再次蜂拥而来:学历不高,凭什么能出书讲述国学经典?是否是一次炒作?
8月11日下午2点半,谭景伟来到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签名售书(见上图,郭曼桐摄)。
2个小时里,书卖出了100多本,数量并不多,但他还是很高兴有人前来支持。
“既然是国学经典,那就应该每个中国人都来读。《论语》里讲的都是基本的道理,人人都可以产生自己的感悟。”谭景伟说。
“一系列偶然造就成绩”
钻研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爱
谭景伟是一位在北京工作的文职保安,“今年9月就能拿到中央党校法律大专的文凭了。”他把自己取得的成绩,归功于一系列的偶然。
“第一次接触《论语》还是在2002年,它改变了我的命运”,谭景伟说,那年他买了一本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这本书无意间竟成了他醉心于《论语》的启蒙书。
经过几年的阅读和钻研,他想进一步提高自己。2005年,他决定去北大“拜师学艺”,“本想找个老师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没想到竟得到了北大学生会的帮助,促成了5月份那次演讲”。
就这样,一位文化程度有限的体力劳动者,在接触《论语》不到5年后,成了传播国学经典的“知名人士”,一时成了媒体追逐的对象。
“《论语》的创作年代虽然久远,但它的精髓并没有过时。”谭景伟说,学《论语》,是为了表达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出书,是为了拿出点真东西给大家看。“不管我的见解如何,丑媳妇也是要见公婆的”。
“讲平常的人生道理”
希望更多的人关注经典
近年来“论语热”再度兴起,悄然衍生为一种文化现象。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讲《论语》大受追捧;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写出《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重新解读孔子;南京一位律师撰写《〈论语〉大义》,称“只要找出书中一处实质性错误,就支付12万元的奖励”……
对于这股热潮,谭景伟认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没什么不好。《论语》与现实的联系很紧密,比如说《论语》中的“辩惑”,“惑”即为一时冲动,于是他就联想到自己年少时的脾气很不好,经常因为一时冲动而给家里惹麻烦,此即惑也。“人人都应读《论语》,人人其实都可以读懂《论语》。”
他说,“因为身份、人生经历各不相同,《于丹〈论语〉心得》,可以看成是一种心灵鸡汤,而我的则更朴素一点,说的是平常的人生道理。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经典,毕竟就产生的影响来说,正面大于负面。”
励志意义大于学术意义
专家认为不应吝啬掌声
从在北大演讲,到如今的签名售书,谭景伟可谓“名利双收”。但也有各种各样的负面评论,认为他是“走穴”,是“炒作”,争论的焦点,往往在于他的学历和保安身份。
“以前看到这些负面消息,心里还会有些不舒服,现在不会了,比较淡然。”谭景伟说,毕竟自己还年轻,阅历有限,有的理解可能不到位。
他坦言,出书并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经过了一段辞职写书的日子,由于生存需要,他已于7月下旬重新成为一名保安,接下来就是“好好学习,努力工作”。
一些专家认为,历代以来,对《论语》的注疏可谓汗牛充栋。无论是谁,要拿这本书“另开新论”,没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钻研精神是不可能的。就谭景伟研读经典这件事而言,励志意义要大于学术意义。我们应该为一名普通保安有这样的学习精神而感动,应该不吝给他一些掌声。
签售现场,多名读者也表示,购书是感动于谭景伟的钻研精神,想用来自我勉励或教育子女。还有一些读者表示,读这本书只是想了解一下普通劳动者解读经典的视角,并不会拿来作为教科书,因此,不必担心“误读”、“误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