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张鸿文 书
当老友鸿文兄把还带有油墨香的百幅书法作品集送到我的手中时,我高兴而又激动。他谦虚地说:“集子所收作品的品种比较单调,或者说单一。”“面貌平平,颜色淡淡。”我理解,他指的是这本集子收入的主要是行书。
鸿文先生的行书书法作品人书合一。和他的为人一样,含蓄耐品,以情循法,抒写的是真性情,所以,他的行书很有特色,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书风。
鸿文先生“以情循法”书风的形成,源于他对自身修养的重视和文人气质的培养。
他说,写字实际上是写学问,写修养,写性情,写自我。因此,他非常重视书法创作过程中真情的抒发,认为抒情达意才是书法的本质。我欣赏鸿文先生的书法作品,就像读他本人一样。作为历遭曲折,为官一任的鸿文能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可贵的。庄子认为,只有摆脱了社会角色的名缰利绳,有生命潜能的人就有可能超升到非世俗、大自在的境界。
书法家林鹏先生曾说:鸿文先生的书风清新淡雅,这是一条路子,正是目前书界所缺乏和需要的。形成这种风格,一要有学问,二要心境纯净。知识缺乏又物欲强的人写不出来。鸿文先生对非世俗、大自在的意境追如一股清风,一抹清泉,代表了知识分子难得的本色风骨。
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来人尚意,元明尚态”是对中国书法发展特点的精辟总结,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书法艺术在群众中大普及,大提高,行书这种典型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二者兼美的书体,依然是当代书法史上的主流书体。由于当代书坛不仅重意,而且求变。因此当代书坛流行在“创作”中重视主体精神与艺术形式之间的内在的多重契合,这就自然重视艺术的“抒情”性,因此,行草书在书家的创作中占了很大的比重。
近年来,鸿文先生在创作之余,苦临碑帖,重在二王。我想,他在不断学习经典行书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如下的感受:二王行书是后世行书“风格”的主要源头,但当代人重视书法审美内涵的丰富、多变,虽以二王为主,吸收多元十分广泛,书体创新形式也多种多样。
其实,从书法发展的角度来看,王羲之就是以创“新体”而成为书史“第一人”,他所创的“新体”之一,就是行书。因此他被李世民认为“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王羲之传论》)。王羲之在不断地实践中,逐渐改写了行书的书写“法则”,强调笔势的连贯和挺劲,从而将行书风格转换为一种“清劲妍美,遒润畅达”的新面貌,而且“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孙过庭《书谱》)。王羲之变法而成“新体”,使行书书体趋向完善,当然在当时要受到一些“传统书家”的抵制。
当代书坛虽说以求变为主,但也同时有一种以传统书法艺术不能逾越的思想并存。鸿文兄重视法度,但又不为法度所束缚。他认为过于讲法度,受法度制约,放不开,就把字写死了;法度的学习和训练,到一定程度就要由入到出,上升到一个能写出一种精神,写出一种性情的层次,这在他的行书创作中表现得很充分。他认为,书法家从重视规范到走出规范,再到个性化创作的过程,不仅仅是碑帖学习在一生中所起到的典范而又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知识与文化的积淀和运用莫过于带有个性化的意蕴与法度高度融合,形成“无法即法”的境界,那是一种“曾经沧海”的阅历和各种相关学科知识学养综合形成的美感。
了解鸿文先生的朋友们都知道,他的行书书法品而有味,除了下功夫在研究中实践,一直讲求把书法当作学问来做。他很注意向艺术的各个门类学习和汲取营养,这对于丰富他书法创作的艺术内涵有很大帮助。他喜欢诗词,喜欢音乐,还是京剧票友,攻言派老生。言派多演悲剧,他认为悲剧中主角的个性追求很突出,柔中有刚,表达情感也最充分,所以感人的力量也最强。中国的戏曲作为正剧的悲剧审美韵味含蓄,需要在沉思中去感悟。这种从多角度吸收营养并捕捉灵感,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观,从而使他的行书书法艺术更加自然脱俗,更加自在难得。
郑学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