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丘慧慧 陈善哲
深圳外商紧急献策:缓行4000项加工贸易限制商品
深圳外商企业今天“如临大敌”的气氛与十几年前如出一辙。
8月11日,位于深圳市福田区上步大厦20楼的深圳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简称外商协)培训部在连续数日的喧闹之后,获得了暂时的平静。
“前几天都在组织几百家企业就44号文(即《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进行培训和座谈。”外商协副秘书长王川流告诉记者,外商协正在就此收集和归总外商们的意见,待形成书面报告后呈送国家商务部及海关总署等部门。与此同时,香港各大商会亦频繁往来于深圳外商协,共同寻找“缓压”的良策。
这让王川流想起1996年,在深圳市政府支持下,由外商协与香港四大商会共同提交的意见——国家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实转”变“空转”——被国家采纳后,深圳众外资企业集合深圳海关举杯相庆的情景。
1995年,为了打击利用加工贸易形式走私行为,由国务院下令,海关开始对进出口企业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管理制度(即企业进行商品加工贸易,在合同备案时,须缴纳台账保证金,企业在规定期限内加工成品出口并办理核销结案手续后,保证金及利息予以退还)。“这在当时严重增加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影响了加工贸易的发展。”王川流回忆说,“中央后来听取了外商的意见,这才有了‘记账’的方式,‘实转’和‘空转’的说法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流行。”
“空转”推进了“三来一补”等加工贸易企业在中国的繁荣,也成就了珠三角连年上升的外贸出口盛况。但是历史总是循环式的渐进,11年后,中央再次收紧加工贸易政策。
“现在总体上外商都还能够理解国家的政策调整。”王川流说,与11年前不同的是,中国经济正在面临结构性调整的压力,产业升级成为大势所趋,“这个大家还是能理解的,只不过希望政策调整在操作上能有一些缓冲的空间”。
受限商品扩大压力
一家专业生产手表外壳及表链的港资企业负责人在外商协的座谈会上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他认为,8月公布的44号文中仅仅是将今年7月国家拟调低出口退税率的1400种商品全部列入了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而这1400多项商品中,只包括了手表外壳及表链所需要的不锈钢,但是没有包括更为广泛使用的铜。他担心,“现在的政策对我们影响不大,但如果下半年国家再收紧,扩大到4000多项,那就很难说了。”
该港企负责人的担忧代表了加工贸易型企业的普遍担忧。事实上,关于加工贸易限制目录是否会在下半年扩大到4000项商品,是大多数企业关心的核心问题。
“我们接触到的情况,目前1400多项商品,对一些好的企业影响不大,被限制商品还不是最主要的原料,可能受影响的是规模较小的企业。现在主要担心下半年可能会增加到4000多项,那就会占到所有进口商品的45%左右比例,都需要实转交保证金的话,企业筹款有压力。”王川流说,根据外商协了解情况,实行实转后给企业带来的资金压力,“最高一次就要交上亿的保证金,进出口频繁、量大的企业,相当于这笔钱就永远压在那里了。”
王川流透露说,外商协目前已经完成收集企业意见,正在形成书面的文本向国家商务部及海关总署提出相关操作性的建议。他透露说,建议包括希望下半年扩大限制类产口目录出台“能够慢一点,或者改一次性增加为逐渐增加,这样企业压力会小一点”。
此外,深圳的外商企业提出一条以银行放贷的保函取代现金保证金的“回旋”办法。“不是所有企业都有保函的,不好的企业不具备银行放贷条件肯定拿不到保函。”王说,1996年“实转”变“空转”获得通过之前,鉴于保证金压力影响到了深圳加工贸易的整体发展,深圳市政府及海关当时为富士康等部分进出口规模较大的企业采用过“保函”代替保证金方式,“灵活”地处理了部分企业的难题。
时过境迁,当时的“灵活”手段还能否影响到今天的出口政策?
“另外还有一些不便透露的建议。”王川流说。但是他亦坦承“建议从根本上改变大势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是希望,至少在具体的操作上,给企业留有一些回旋余地”。
他认为,目前争取缓行的“余地”在于:44号文执行的时间限定在本月23日,但是海关总署针对44号文的具体的操作细则至今尚未出台,“希望在操作层面上我们的建议能够反映到决策中”。
深圳的“消长平衡”压力
作为当年推动国家加工贸易政策“实转”变“空转”主要城市,深圳今天面临的压力空前巨大。
深圳贸工局副局长殷勇不久前在与香港工业总会的沟通会上透露说,今年1-6月,虽然深圳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58.07亿元,同比增长14.6%,但是上半年深圳市的工业增速分别低于广东省、全国3.8和3.9个百分点,也低于去年同期深圳增速的1.5个百分点,“深圳工业增长正在放缓”,殷勇说。
深圳贸工局近期在一份名为《关于当前我市工业经济‘消长平衡’态势及有关政策建议报告》中分析认为,深圳经济增长放缓,其原因除了由于深圳土地资源等硬条件约束,导致部分电子元件、塑料制品、金属类、玩具制造和服装类企业外迁带来的短期损失外,“国家出口政策调整对工业增速产生重大影响”。
报告认为,近期国家调整出口退税以及加工贸易台账保证金“实转”等政策“直接影响我市加工贸易直接出口和深加工结转出口累计171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额的18.6%,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12.6%,受影响的加工贸易企业8000多家,占加工贸易企业数量的60%左右”。
报告认为,近期的出口政策调整直接增加企业负担达到200亿元,更为值得注意的是,相关调整政策还将“可能中断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的产业链条”。以信息产品为例,目前还属于深加工领域的商品,按照44文规定,仍旧实行“空转”,“但这并不代表其它相关部件未被列入黑名单”,企业人士认为,上游的破坏将影响到整体产业链条的成本。
香港工业总会统计数据显示,深圳的外资投入比例港资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中相当部分企业正在试图从“两头在外”的来料加工型企业向兼顾国内市场转型,但是依旧有较高比例仍然停留在“三来一补”的层面,这部分企业很难达到瞬间转型,因而对深圳经济而言,这部分企业也同样会有牵一发动全身的负面影响。
贸工局报告总结了深圳正在面临的痛苦转型:“我市工业运行中出现一些问题,是结构调整时期的典型现象,也是我市进入第三次创业初期的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