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14日电(记者孙侠)中国气象局14日正式发布的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行动计划中指出,气象部门将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置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极端重要位置,将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监测、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防范和应对极端天气气候灾害。
据悉,中国气象局将推进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和温室气体观测分析系统的建设,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开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建设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重点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预警和大范围干旱、大江大河洪涝等趋势预测水平,重点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海岸带、人体健康等与应对气候变化有关的重点行业或领域的预报预测服务水平,增强防灾减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中国气象局科技司司长郭亚曦说,今年以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气象灾害多灾并发,点多面广,多项气象纪录被打破,淮河流域、川渝地区暴雨成灾,北方多省局地遭遇罕见的、突发的强降水,北方和南方同时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高温干旱,雷击致人死亡为历年之最,加强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并加强有关科普宣传工作十分必要。
据介绍,为做好有关研究,中国气象局还将研制建立中国气候资料质量处理系统,建设国家级气象信息业务的异地灾难备份中心,加强珍贵历史气候档案资料的拯救、保护和有效利用工作,进行历史气候档案资料数字化,制作一批高质量的中国区域气候变化基础数据集。
8月4日晚上,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主持召开会议,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和回良玉副总理的批示精神,要求总结近期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和服务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及问题,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灾害性、突发性天气监测预警和服务工作。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副局长王守荣、宇如聪,党组成员孙先健、沈晓农及有关职能部门、直属单位领导参加了会议。
面对频频发生的气象灾害,有关部门的应急能力如何?应急机制又运行得怎样?记者在南北方调查采访后的结论是:应急体系已初具框架,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责任编辑:梅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