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14日电(记者宫一栋)虽然绝大部分被访者认为汽车尾气是城市主要的污染源,但在被问及“如果你有足够的积蓄,你会购买汽车吗”,只有15%的被访者明确表示“不会”,表示“肯定会”和“有可能会”的比例高达76%。
这是14日在北京揭晓的《中国青年可持续性消费调查报告》中的一组数字。这项调查是由《中国青年报》和英国文化协会共同组织的“关注青年可持续消费与气候变化”专题活动中的一部分,其统计样本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2500份问卷,以大、中城市的青年为主,平均年龄为30.1岁。
调查显示,近八成的青年对全球气候变暖现象有所了解,也比较担心变暖的危害,只有2成的消费者对此表示不关心、不了解或者认识有误。在被问及节电、节水问题时,7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处处注意节约”,只有0.4%的被访者表示“完全没有节约意识”。
但与此同时,在受访公众的未来计划中,影响其改善生活质量的因素却很难受到重视。例如,38%的受访者希望拥有一套宽敞的房子,有21%的受访者想出国旅游。而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大多数人倾向于拥有自己的汽车。
《中国青年报》经济版主编董时在当天举行的“现代青年可持续消费观念”研讨会上说,这几组数据的潜台词可以理解为:我能参与环保,支持可持续消费,但是不能牺牲原有的生活质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中心研究员潘家华对此表示:“如果我们的生活质量是美国式的高消费模式,追求别墅、奥迪等豪宅名车,那么消费者当然会认为个人的碳减排会降低其生活质量,从而无所作为。”
潘家华认为,只有在综合考虑收入、信仰理念、周围的环境状况、资源承载能力的前提下,才能对“生活质量”这一概念做出正确的界定,否则是没有意义的空谈。“一味满足消费欲望,并不代表真正的生活质量,而这其实已经走入一个误区。”他警告说。
这项调查同时显示,78%的公众把治理环境的责任寄托在政府身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所研究员姜克隽对新华社记者表示,国家正在准备通过征收燃油税、能源税等市场手段,积极引导人们的可持续性消费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个人通过自己有意识的努力,形成理性的消费观念和行为。”
潘家华也认为,在节能减排问题上,每个人都是利益的相关方,不能把一切责任都推给政府。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