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台湾的大学录取率一直呈上升趋势,今年录取率高达96.28%,有的院校还没招满,总计尚有500多个空缺。台湾考生自嘲“考不上大学还真难”。媒体评论则指出:“大学门户大开,赔上教学品质。”
升学率高本是好事,为何社会舆论忧心忡忡呢?原来,与高升学率相伴的并非“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教学质量,而是另有原因。
受出生率下降及甄选入学增招的影响,参加指定科目考试的考生数量下降;高等院校增长数量惊人,小小台湾岛上有大学和各类技术学院近170所,粥多僧少。最重要的是,台湾大学入学录取没有最低门槛限制。几个因素综合在一起,入学分数一年比一年低也就不足为奇了。
眼看大学录取率一年比一年高,台湾“教育部”、大学招生联合会表示,再这样下去,未来一些录取分数线排名靠后的学校将面临毕业生学历不被海外承认的窘况。他们将研议制订大学入学门槛,希望从明年开始实施。他们将持续与大学沟通,希望各校系设定最低录取分数,以确保岛内大学毕业生品质。
与此同时,破纪录的高录取率,又一次引发台湾岛内关于教改和“多元入学”方式利弊的大讨论。大学入学考试过去在台湾被称为大学“联考”——联合招生考试。联考制度在台湾推行48年,以各科考试总分数排序,择优录取。40多年来,联考的公平性受到基本肯定,但其所造成的应试教育弊端也饱受诟病。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台湾教育部门开始对中小学教育进行以升学方式改革和课程改革为主轴的“教改”,推出了“大学多元入学方案”等“教改”措施。2002年台湾废除了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大学联考,采取“多元入学”方式进行招生。各校甚至各院系都可以依据各自的特色制订招生条件,入学方式分为甄选入学制和考试分发入学制两种。甄选入学制又分学生个人申请和学校推荐两种,考试方法与录取条件弹性极大,由各大学独立处理,不需通过考试机构。分发入学则基本由过去的联考转型而来,学生须参加指定科目考试,故被简称为指考。“多元入学”方式目的在于消除联考“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思路对头,愿望良好,但是种类和过程过于复杂,难度和标准难以掌握,公平性受到很大质疑。
“教改”后岛内私立大学猛增,似乎让更多人有了上大学的机会,造成了“金榜题名不稀奇,名落孙山不容易”的特殊现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造成分摊给每位大学生的经费越来越少,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由于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及师资力量参差不齐,许多学校不仅教学品质差,而且科系课程设计根本不符合职场需求,学生毕业后无法顺利就业。
针对今年高得离谱的录取率,岛内民意代表谴责当局无视出生人口下降的状况,盲目增加大专院校数量;呼吁当局教育部门尽快建立大学退出机制,检讨高教政策。“教育部”应及时淘汰办学不佳的学校,部分科系招生人数不足,就应该勒令停招、减招,同时应成立“大学改造委员会”,督促学校加强对学生的课业要求。岛内媒体也指出,台湾的高等教育普及度在世界上已经数一数二。然而,这样的世界第一,相对于大学生素质的每况愈下,究竟有什么意义?除了应该检讨大学数量过多的问题,更必须研究如何加强中学和大学的教学,以确保教育质量。
虽说如今岛内大部分高中毕业生都有机会升入大学,但是要上名牌大学,竞争仍非常激烈,因此上补习班也就成为台湾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经常放了学就直奔补习班,学完再回家。今年大学录取率再创新高,也使得以落榜生为主要生源的补习班纷纷转型。据台湾媒体报道,台北一补习班老师说,这几年岛内大学录取率年年增高,很少有人落榜,重考补习班难经营,只能转型为高中在校生全科班及单科家教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