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海华 黄博
“莎莎,一个人在外打工,可要好好吃饭,好好干活,家里才放心!”看到DV短片里奶奶亲切的面容,在陕西西安小六汤包餐饮公司(以下简称“小六”)当服务员的21岁青年龙莎,泪水夺眶而出。
这段记录着家人近况的DV短片,是公司团委开展的员工家访活动的成果。
这样的定期家访已成为“小六”公司团委的一项长期活动,每月一次。每逢家访,公司团委、管理层,甚至老总都会赶到员工家里。
时任团委书记的张波对那次到龙莎家家访的情形记忆犹新:车到山脚就没了路,大山深沟中步行几个小时,才找到龙莎的家。见公司突然来人,龙莎家人担心出了什么事。没想到,公司老总带来了龙莎的近照,还跟他们详细聊起龙莎在公司的工作、生活情况。龙家人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没想到,还有这么好的公司!”
“小六”是非公企业,员工大多来自偏远农村。这样的家访活动已到过8个区、县317名员工家中。
此前,员工们的打工生活枯燥乏味,靠打牌、上网消磨时间。2003年,公司决定建立团委,15家连锁分店每个店面都是一个团支部。团员第一次佩戴团徽,他们很自豪,个个挺起胸脯,干活格外卖力,店里的气氛都不一样了。
之后,包括家访活动在内的团组织活动一项项展开。劳动竞赛、员工生日Party、集体旅游、慰问儿童村、开办图书角……团员们有了归属感,不论大事小事,团员事事争先。
团组织为团员服务,团员就会向团组织靠拢。在“小六”,400多名青年员工中,团员已达160人。公司又积极联系当地党委,于2004年建起公司第一个党支部。目前,公司已发展正式党员4名,预备党员两名,另有30多人递交入党申请书。2005年,“小六”还被所在党工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虽然只是一家民营企业,但“小六”根据自己的特点,创造了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鲜经验。“在"小六",党建带团建已演化为以团建推党建。一个"推"字,充分显现出团组织的勃勃生机。”团陕西省委组织部部长戈养年如此评价。
在陕西,类似的基层团建创新常常会让人眼前一亮。
拥有1700多名青工、280名团员的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国企。不同的是,该企业团干全部由团员亲自投票,直选产生。
当初,听说团委要直选换届,大家多少有些意外:团委是上级组织,如果直选,岂不是每人都有了表决权?接下来的事实的确如此。从提名、演讲、竞赛、投票,都是公开、公正、透明的一整套程序。经过自荐、他荐、团支部推荐,产生19名团委委员候选人预备人选。这个过程,公司党政部门完全没有参与意见。之后,19名候选人通过同台演讲,阐述自己对团的工作的认识和想法,全体团员现场投票,产生12名团委委员候选人。团代会召开正式选举时,还是民主投票,9名第八届团委委员最终选举产生。
当选为公司团委书记的陈登品说,直选不仅让团员树立了主人翁意识,同时参选者也通过演讲,明晰了对团的工作的思考。
团陕西省委书记卫华认为,必须打破团组织原有的自然村建制,探索新的建团模式。而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
在渭南,“基层团委+青年中心”的新型基层青年组织网络体系日渐完善。其实,从人员构成上,团支部成员还是原来村团支部的人,但团组织与农业实体的结合,既加强了村级团支部建设,又推动了农业发展,使团组织的存在有了实实在在的依托。
在铜川市印台区,团组织则探索出“农村团支部+果业协会”的建团模式。由村团支部书记和委员兼任村级果业协会班子成员,团支部与村果协联合办公,把团组织建在协会上,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不断提高青年果农的果栽技术。
在杨陵区,受聘的大学生“村官”使各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目前,已有137名优秀大学生,在团杨陵区委组织下,到基层兼任村团支部副书记。他们每周抽出1天时间,到所在村的村委会直接参与农村事务、社区管理,并利用所学知识推广农业科技。
在延安,团市委针对外出务工青年设立的“康桥工程”,提出“离乡不离团、流动不流失、转岗不转向、教育不断线、管理不断档”的思路,将团组织建在楼宇工地里,建在社区公寓中,既服务了新农村建设,又推动了团组织建设。
近年来,陕西共青团组织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建团,使基层团组织落在了实处。目前,全省先后整顿基层团组织5300多个,新建团组织7300多个,实现了团组织多重覆盖。农村基层团组织负责人“三位一体”的配置率达到了85%,一二类基层团组织达到了60%以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型社会组织,建团率达50%以上。
“基层团建是团的全部工作的基础。今后,我们还要树立长期抓团建的意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不断推动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卫华表示。
本报西安8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