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中新社发 宋吉河 摄
2004年8月15日,外交部、公安部颁布了《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规定外籍人申请合格者将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持证者在中国的居留地、住房和就业皆不受限制,出入中国国境无须再签证。
《办法》一出,人们仿照国际惯用说法,称中国开始实施“绿卡”制度。此举标志着中国将敞开大门吸引外籍人才来华。
3年来,中国“绿卡”制度的实施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国作为世界一个经济大国的独特魅力。
往事如烟:从“禁行牌”到“绿卡” 对于一些上世纪七十年代到过中国的外国人来说,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在很多地方立着“外国人禁止入内”牌子的神秘国度。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郝克明是1976年首次探访中国的。他回忆说,当时外国人每去一处必须有中国人陪着,而且必须去指定的地方,很多地方都有明显的警示牌提醒外国人禁行。当时美元不能换成人民币,只能凭外汇券在友谊商店这样的涉外商店里用。外国人只能住在涉外宾馆。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变化悄然而至。1985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对外国人永久居留问题作了规定。1986年,中国第一个外籍厂长、原湖北武汉柴油机厂厂长德国专家格里西先生成为中国第一位被授予永久居留资格的外国人。
与此同时,外国人在北京的活动范围也逐渐放宽。1985年以后,北京摘除了市区内的“禁行牌”,只在远郊区县保留了100多块警示牌。
不过,郝克明认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外国人在中国还是受到很大限制。比如,外国人要去郊区或乡下玩,晚上必须回城里住。“这种限制,直到九十年代才逐渐感觉不到了。”2003年,北京取消了外国人定点住宿的限制,外国人在北京可以自由选择住宿地点,甚至可以住在居民家里。
从1985年至2004年,中国政府已批准3000多名外国人在中国定居,而2004年长期在中国居住的外国人已超过20万人。
2004年9月,在华工作20多年、时年83岁的美国老太太寒春成为首批在京获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28位外国人之一。这位从1979年开始在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工作,养了一辈子牛、研究了一辈子牛的外国人,从此可以自由地拥抱她的“第二故乡”。
“绿卡”:中国魅力的缩影 如今,申请获得一张中国“绿卡”正成为越来越多在华外国人的渴求和心愿。
来中国6年的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航空公司北京办事处总代办古苗内·符拉基斯拉夫告诉记者:中国最吸引他的地方是社会治安的稳定。他很喜欢中国越来越开放和完善的投资环境。他已经将妻子和一双儿女带到了中国,等条件成熟时就申请中国“绿卡”。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创事业、谋发展、过日子。
据公安部介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5年多来,来华从事投资、旅游、贸易、学习、就业等活动的外国人数量大幅上升,年均增幅达10%。2006年入出境外国人达到了4424万人次,较2001年增长了97.6%。2005年,全国登记居住一年期以上的外国人有38万人。首都北京是来华外国人比较集中的城市,2006年,在北京登记居住一年以上、具有正当职业的外国人有7万余人,这其中还不包括大约7000名各国驻华使馆工作人员及其家属。截至目前,已有200多名外国人在北京获得了“绿卡”。
深圳公安机关日前透露,自2004年我国推行“绿卡”以来,深圳市出入境管理部门共受理“绿卡”申请52份,已经批准22份。目前深圳的常住外国人有1.4万人。今年上半年,在深圳因投资经商、任职及就业申请居留许可签证的外国人数量呈稳步增长趋势,公安机关共签发居留许可7826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主要分布在电子机械、计算机软件、物流、教育等行业。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令世界刮目相看。美国人马洁涛说:“中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真是太神奇了,让人无法想像无法理解,像电影里的感觉。我太喜欢这个创新的民族,太喜欢这片激情的国土了。”
你好,中国“绿卡” 2006年5月12日,对韩国人金秉建来说,是个意义非常的日子。这一天,他从当时的哈尔滨市市长手中接过“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成为黑龙江省首位获得“绿卡”的外国人。“我认为,这是中国政府对外国友人表示莫大的信任和最真诚的友谊。”
对于一名外国人来说,获得一个国家的“绿卡”,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自己得到了“绿卡”发放国的承认,可以享受到该国国民待遇。“绿卡”制度的实施,真实反映了中国对外国人管理工作从限制到全方位放开的过程。
中国新加坡商会原会长吴克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施行“绿卡”制度,是“令人鼓舞的好消息”。他说,“绿卡”制度的施行,对许多长期在中国工作、经商的外籍人士,可望免除每年更新居留证、就业证的繁琐工作。
一些学者评论说:“与其说这是一次单纯的外国人身份管理制度的变革,不如说是日益开放的中国在各方面努力进行创新的一部分。”
意大利人克劳迪奥来中国已经15年了。他说,中国处处洋溢着一股新鲜的空气,老人们心态乐观,年轻人勤奋好学,整个国家在大跨步地迈进,让人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热爱中国的“老外”都会对中国“绿卡”亲切地喊一声:HELLO(你好)!
国内一些学者指出,应该看到,在华工作的外国人,特别是一些拿到中国“绿卡”的外国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飞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上海,实际就业的外国人是34753人,他们分别来自119个国家,其中具有学士学位的占74.9%,具有硕士学位的占11.49%,具有博士学位的占2.63%。81.6%的外国人分布在上海近两万家外商投资企业里,主要担任企业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中高级技术专家。在外国公司驻沪办事处、外国银行驻沪代表机构的外国人占13.5%。
可以这样说,透过“绿卡”,我们看到的是世界热爱中国、中国需要世界的美丽和谐。
1998年,美国老太太牧琳爱变卖了40英亩山林和别墅、花园、汽车等家产,只身来到中国山东聊城阳谷县刘庙村,和村民们生活劳动在一起,并倾囊帮助村里解决教育、医疗等问题。不久前,她用中文向媒体表达了自己的心愿:“我很希望能有一张"绿卡",这样我就可以一直住在中国。我是一个美国人,但我有一颗中国心。”(记者万一)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梅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