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之殇
观察记者对话CCTV《东方时空》摄像记者,直击“太湖蓝藻案”报道花絮。
观察记者 戚永晔
今年7月25日,CCTV《东方时空》栏目报道了太湖蓝藻事件的现状和江苏治污的最新进展。
观察记者(以下简称记):太湖蓝藻事件我们大家都有所耳闻。我一直不明白,一种并不起眼的水生藻类,怎么能有如此惊人的破坏能力?能不能说说当地蓝藻是怎样爆发的?
包奕韬(以下简称包):第一次看到那种被蓝藻污染的湖水,任何人都会心惊肉跳。原本应该清亮的湖水漂着厚厚一层浮沫,阳光下好象绿色的油漆一样粘稠。用手往水里一搅,整个手上都粘糊糊的,很恶心,手背还会粘上一大片这种绿色的藻类。湖泊周围一里内,都能闻到那种类似于食物腐烂的恶臭。说实话,这种藻类在南方的一些池塘很常见,但大多是很薄的一层,风雨一来就会吹散。只有到了太湖,你才会从触目惊心的场景中感受到这种藻类的可怕。最危险的是,蓝藻在30度以上高温、烈日曝晒的环境下就会疯长。我们刚到无锡的那天刮风下雨,在一个水湾里,水还是清亮的,没有蓝藻的踪迹,可两天后我们又一次路过这里,刚好赶上一个太阳天,烈日下整个水湾长满了蓝藻,看得同行者心慌。短短两天发生那么大的变化,决不是电影里的场景,而是我们的真实所见。
记:资料表明,能够造成绿潮的蓝藻会产生毒素,而这种毒素是肝癌的诱发物。江苏很多地方的饮用水都依赖太湖取水,当地部门又是怎么解决生活用水这一头等大事?
包:其实我们前往报道的时候,无锡等地的蓝藻蔓延已经得到控制。当地人告诉我们,前段时间蓝藻刚刚爆发的时候,自来水里可以闻到明显的臭味。大家不敢喝,都去超市里买“农夫山泉”。后来,当地饮水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才让自来水臭味问题解决。
无锡市自来水总公司水质检测中心主任周圣东在接受我们采访的时候说,自来水公司主要用了两个办法,一是加强活性碳吸附,尽可能地消除臭味,消解MC毒素。二是在取水点使用了生态隔离,确保进入水厂的水没有蓝藻。我们也去实地看了水厂的防护措施,感觉上虽然不是什么高新的技术,不过挺有效的,跑了几户人家,都说“水没臭味了”。
记:没错,当地这种做法还是很及时的,出了事,马上保证生活用水,把损失降低到最小。
包:蓝藻爆发的早期,上级部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老百姓就已经开始自发用土办法对付蓝藻了。我问了一个蓝藻打捞人,他说一个月前,村民就已经开始自发组织去湖里捞蓝藻。(笑)一些专家开始都觉得村民这是徒劳,蓝藻爆发蔓延的速度何其快,靠人力怎么捞得光?可后来蓝藻越来越厉害了,反倒是最早捞蓝藻的几个点藻患有所缓解。现在江苏很多镇都有专门的蓝藻打捞队,村民把藻类捞上来后,运到山坳里埋掉。我们也跟着村民去看填埋点,大大小小已经有几十个土坑,都堆满了绿色的藻类,恶臭扑鼻,差点让我吐出来。
记:这样掩埋了事,会对以后的生态产生影响吗?
包:也许大家对蓝藻还有些误会,其实这种生物还是有其价值的。专家介绍说,蓝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有些蓝藻(如鱼腥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产。还有的蓝藻为人们的食品,如著名的发菜和普通念珠藻(地木耳)、螺旋藻等。所以土埋不仅不会破坏环境,过几年后这些“蓝藻坑”还会变成肥力比较高的土。蓝藻的可怕,主要在于它恶性繁殖,破坏生态平衡,污染水质,并非它本身的毒性。
记:浙江的千岛湖利用藻食性鱼类控制湖水的藻类,那么江苏那边有考虑过这个生态办法吗?
包:这个问题我也问了,主要是现在的水质已经被蓝藻的恶性蔓延破坏,这样臭烘烘的水是无法养鱼的。不过当地政府和科研部门还是有很多的办法。我们在苏州采访的时候,看到他们用一种吸污船打捞蓝藻,这种船的效率可比人工打捞高多了,一条船十几分钟工夫,就吸走了一大片河道的蓝藻。水利厅有关专家说,目前先把蓝藻的蔓延用物理方法控制住。再逐步截断污染源,改变促成蓝藻恶性繁殖的富营养化环境,最后使用生态的以鱼治水方法。相信几年之内,太湖又会干净起来。
记:哎,要是当初就像我们浙江千岛湖人这么保护,如今就不用这么大费周折了。
包:是的,做了这个报道,感慨挺多了。我回来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绿水之殇》,希望以后不要发生这种环境问题的大爆发了。在无锡,我亲眼看见一个70多岁的农民老大爷对着铺满蓝藻的太湖流眼泪。大概老人在回忆他小时候干净的太湖吧。我们真心希望从前那个太湖早早回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