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史志有经过五年的辛勤劳动完成了“中国音画”《清明上河图》,以二胡领奏的这部音乐作品民族风格浓郁,地方色彩鲜明。它吸收了许多河南传统民间音乐旋律,又运用了交响乐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一幅幅北宋京都——汴梁(今开封)城市的繁华景象。
独具慧眼的香港舞蹈团助理艺术总监梁国城与他的亲密合作者美术史家曾柱昭,民间舞蹈研究者、编导家杨子达和曾获广东省“金牌演出经纪”称号的邓军,一起策划运作将《清明上河图》以舞蹈诗的形式搬上舞台,以此庆贺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
大幕徐徐拉开,画家张择端行吟河畔,汴河女神的身影,悠忽间飘行在云海之中。舞蹈诗《清明上河图》的场景依次出现在舞台上:踏青的仕女似河边的垂柳随风摇曳,轻盈窈窕美丽多姿。骑马游春的人群络绎不绝,宋人在《东京梦华录》等书中记录的民俗舞《竹马舞》在这里重现。人们在细雨中游乐。聪明的编导让高高撑开的伞下坐着两两相依的情侣,舞者巧妙地推动着伞有序地移动,舞台上呈现出人群在雨中簇拥的美丽画面。民间社火、百戏杂陈,技艺超群的“高跷”表演,更博得观众雷动的掌声。
宋代文献所记录的节日民间娱乐中的许多项目,如“高跷”、“旱船”、“花鼓”、“扑蝴蝶”、“跳钟馗”、“狮子舞”等等,其名称及表演形式大都与至今民间传承的相同。舞蹈编导们巧妙地将画中许多场景都用这些历史悠久的民间舞来表现,将北宋京都的繁华景象、民间节日的热闹情景及各种表演技艺展现在观众面前。最精彩的是通过优美的舞蹈语汇来表现张择端笔下的市井百态,如女伎的“纨扇舞”、头顶红灯笼的女子“灯舞”、独人抬的“中原花轿舞”、“祈福舞”等。舞蹈诗在热闹欢畅的“汴河踏歌”中结束。
为创作这部作品,他们曾两次到北京、河南开封采风,去体会开封清明上河园中的实景、实情,观看当地民间艺人在该园演出的《高跷》等舞蹈技艺。与此同时,认真研读宋代史籍,包括宋人说宋事的笔记杂录,并访问了故宫博物院研究古画的专家杨新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舞蹈史专家。编导们踏踏实实研究历史,严肃认真地进行舞蹈创作的精神是《清明上河图》演出成功的基本保证。我佩服香港舞蹈团的朋友们在短短的两个月中排出了这部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