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笔永恒的财产,千秋万代长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天上难寻!”诗人郭小川曾这样赞美北大荒。
一位随爷爷返回北大荒的大学生,在参观完北大荒纪念馆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小时候,北大荒是一个古老而又神奇的故事,故事中有爷爷拼搏的身影和汗水;后来啊,北大荒是一支甜甜的歌,歌中映着爸爸喜悦的笑脸;长大后,北大荒是一个美美的梦,梦中有我无悔的追求。
”
后人有如此追求,北大荒人值了!
顾全大局见境界
1991年夏,穆棱河出现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洪峰流量每秒4870立方米。八五七农场25年前修竣的40公里大堤难以承受洪水冲击,垮坝决口在即!
东堤外,有虎林县6个乡和农场的240万亩良田,15万人口;西堤外,是八五七农场的40多万亩丰收在望的良田和2万人。两弊相权,抗洪总指挥部忍痛下令:八五七农场职工迅速撤离大坝,炸坝分洪!
“炸坝!”1991年7月31日夜,农场领导含泪下令。为了大局,八五七农场职工不得不毁掉自己亲手建起的家园。刹那间,1亿多立方米的洪水从60多处缺口涌入,40多万亩良田全部被淹,13500平方米的房屋倒塌,几千人无家可归。而穆兴东堤内的240万良田和15万人民得救了!
舍小家为大家,抛己利顾大局,北大荒人义无反顾!
2003年非典肆虐期间,北京一度出现抢购大米现象。4月23日22时,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接到调运2.5万吨大米供应北京市场的指令,时任总局局长的吕维峰当即代表垦区郑重表示:北大荒人不讲价钱、不讲条件,立即落实!22时10分,北大荒米业集团的46条生产线全部开机,3天内即向首都输送3万吨大米!
大局观,体现的是高度的责任感,考验的是科学发展的智慧。近年来,黑龙江农垦扎实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使垦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实现了有机统一。垦区累计退耕还湿地面积已达50万亩,并新建扩建了14个湿地保护区,湿地总面积达407万亩;垦区还大力营造人工林,在3600万亩耕地上建成了由7万条林带构成的4万个网格,农田林网防护面积已达1407万亩,区域森林覆盖率由1979年的7.8%提高到15.4%。
2006年12月7日,一则题为《垦区耕地土壤肥力实现稳定增长》的报道引起世人关注,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北大荒土壤肥力明显增长,有机质含量保持在4%—7%的较高水平。
这是大自然对北大荒人的真诚回报。
无私奉献竞风流
哈尔滨红旗大街175号,北大荒纪念馆。
3000多平方米的展馆,只有3名正式员工,除馆长赵国春时常担任讲解外,另两位讲解员分别兼任文物库房保管员和文秘等职。因馆务繁忙、参观者众,3人周末难得休息。
第三展馆有面著名的“故人墙”。墙体上镌刻的是12900多名为开发建设北大荒而献身者的名字。墙上一则大标语: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纵观历史,不少成果在开拓者本人去世后多年才为社会所了解所承认。然而,每当后人想起他们,总为他们的献身精神所感动。……为了预报旱涝,我愿像蚂蚁那样,默默无闻地倒在北大荒坎坷的征途上……”垦区气象专家蔡尔诚在日记中写下的这段话,代表着无数为北大荒开发建设无私奉献者的心声。
1958年转业来到北大荒的蔡尔诚,半个世纪以来,冲破科研设备简陋、“文革”期间遭受不公等困境,在黑土地上近乎痴迷地探索云天,终成“看天知云雨”的气象专家,为垦区的农业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对北大荒的功臣们,蔡尔诚老人至今念念不忘:“北大荒的焦裕禄”王正林,“永不退伍的老兵”李国富,“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麦豆伉俪”梁甲农、冯紫琅夫妇……
宁安农场的全国劳动模范孙俊福,16岁参加工作,在林业战线上一干就是20多年。1989年6月,两口子一早上山去干活,窝棚里剩下痴呆的母亲和5岁的儿子林林。在棚外玩耍时,林林被青蛇咬伤,等到晚上父母回来时,小林林的一条腿全肿了。发疯般的孙俊福背起儿子冲下大山,可终因伤势过重,小林林永远闭上了双眼……
孙俊福两口子没有被不幸击倒,他们硬是在1480亩荒山秃岭上栽下了48万株树,为国家创造财富16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