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8月16日电(记者石庆伟、孙英威、褚晓亮)目前,沈阳重工集团生产的隧道掘进机正在用于沈阳地铁建设,同时拿到国内地铁工程14台共计16亿元金额的订购大单,打破了中国隧道掘进机供应被少数发达国家垄断的局面。
这只是东北装备制造业近年迅速崛起的一个缩影。
国务院新近批复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提出:“要把东北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这是催人奋进的区域发展目标之一。凭借雄厚产业基础和人才优势,东北装备制造企业正在向这个宏伟目标迈进,勇敢承担起用中国装备撑起中国制造的重任。
在承接转移中培育世界级选手 当前,国际装备制造业在全球加速推进梯度转移。而中国东北地区产业基础完备,正努力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地区。辽宁省发改委副主任周喜鼎告诉记者,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外商投资重点,今年以来全省新批装备制造业外商企业20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超过50%。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在承接转移中重振雄风。今年上半年黑龙江装备工业实现产值422.1亿元,同比增长12.5%,占全省GDP比重上升到14.4%。辽宁装备制造业摆脱困境,一举成为全省第一大产业,上半年增加值实现634.6亿元,增幅达34.5%,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
通过与外资企业并购重组,东北装备制造企业提升了管理和技术水平,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选手”脱颖而出。沈阳机床集团成功并购德国著名机床企业希斯公司,在高档数控机床开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打破了五轴立式加工中心等产品被国际巨头垄断的局面。几年前在国际招标中还处于分包商地位的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也走上国际竞争前台,与海外巨头在三峡机组招标中同台竞争,一举夺得4台机组制造合同。
在自主创新中抢占战略高点 装备制造业决定着一个国家的自主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是,东北装备制造业许多核心技术仍依赖追踪、引进国外技术,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亟待提高。跨国企业巨头正“虎视眈眈”盯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每一个排头兵,他们在进军中国市场中,更加侧重整合资源和产业链条,确保其全球竞争优势。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和东北三省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装备制造企业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力求在自主创新上实现突破。沈阳市政府规定,凡被新批准为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可一次性获得200万元经费补助。
目前,辽宁省装备制造业领域内的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已经增加到15个。黑龙江的中国一重等企业也组建了重型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重型容器等领域持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化研究成果。抢占自主研发的战略高点,已成为东北装备制造企业的共识。哈电集团电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伟章告诉记者:“三峡右岸4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的中标,使我们多年来的梦想成为现实,这就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巨型水轮发电机组设计制造技术。”目前,哈电集团生产的水轮发电机组约占国产水电机组总装机容量的二分之一,汽轮发电机约占国产火电机组总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
用中国装备支撑中国制造 今年9月,沈阳将举办第五届“中国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中国巨大的装备工业需求,再次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作为新兴制造大国,中国装备工业却严重依赖国外,如光纤制造、石油化工、轿车工业等产业的装备,七成以上为进口产品。
巨大需求和严重落后的差距,激发东北装备制造企业的历史使命感。用中国装备撑起中国制造的脊梁,成为他们新的追求。吉林省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勇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标志。”
曾创造了无数“新中国第一”的东北装备制造企业,与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互为支撑,努力为中国制造提供更多的中国装备。
按照中央要求,东北三省把装备制造业作为发展区域经济、重振雄风的重要举措。目前,以大连为核心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和以沈西工业走廊为核心的腹地良性互动,构筑起东北装备制造业两大产业集群中心,黑龙江、吉林等一些优势企业也加速改造和重组,形成哈大齐工业走廊等各具优势的产业集聚区。
在扩大对外开放、吸引跨国企业资本的同时,东北三省的国有装备制造企业也向民营资本招手,涌现一批茁壮成长的民营装备制造企业。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于治贤认为,经过近年来大规模技术改造和改革创新,东北正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这些集团将成为加强中国产业经济核心竞争力的一支重要力量。一些装备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纷纷表示,将进一步提升企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推动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努力实践用中国装备支撑中国制造的历史使命。
(责任编辑:梅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