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黑龙江漠河8月16日电(记者娄琛 孙健)在中国,有一个经常被亲切地称为“军嫂”的群体,她们都会经历普通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而她们的生活因结合了军人和普通人的特点而显得与众不同。
“部队不允许勾肩搭背” “有时候两人逛街,我想挎着他的胳膊,他顺势就甩开了,说部队不允许勾肩搭背。
经常是他在前面走,我在后面小跑。”栗海霞说。
“他对家里有时也是进行军事化管理,非得把孩子玩具归整起来,如果知道他执勤回来,我得提前一天把家里收拾妥当。”33岁的栗海霞的丈夫是中俄边防团某连连长,她已经随军在这个位于中国最北端漠河县的边防部队生活了5年时间。
栗海霞的丈夫所在的连队驻扎在漠河,这里是“六月雪花飘,四季穿棉袄”的“高寒禁区”,最低气温达零下57℃。“我跟丈夫是高中同学,如果不是跟着他,我一辈子可能都不会到这儿来。”栗海霞把头发捋向耳后,笑着说。
点滴的幸福 与栗海霞一样,陈春燕也是这个部队的数名“军嫂”之一,她的丈夫肖慈成是边防某团参谋长。2002年2月,她从四川安岳来到漠河,一个她称为“小到划根火柴的功夫都能走三圈”的地方。
“坐火车来的时候,看着太阳从朝阳到正午,再到夕阳的余辉。车上人越来越少,快到终点时诺大一个车厢里就剩我一个人。车子晃来晃去,窗外看到的没有绿色,都是1987年大兴安岭大火被烧焦的树桩。”她回忆道。
陈春燕跟女儿也在这个军营过了几年的时间。“刚过来的时候孩子小,怕吵到连队训练,就在外面租房住。丈夫回来晚,自己还是有点害怕,就把窗户裱上,把门牢牢闩上。”陈春燕用手比划着。
陈春燕告诉记者:“当边防军人的妻子就要像边防军人一样吃苦,像温室里的花朵怎么能行呢?”
一次北极光节的晚会上,陈春燕和几个部队家属在看节目,肖连长怕她受凉,让一名战士给她送去了一件大衣,这本是一件寻常的小事却让陈春燕刻骨不忘。“还记得有次生日,我盼了一天他也没什么动静,到了晚上他给我发了个彩信,手机屏幕上闪烁着"Happy Birthday"的小蜡烛。”
“军人一般都不善言表,他们的感情像流水一样,没什么大波澜,但源源不断。而且,军人的素质过硬,不用担心有什么"第三者"威胁家庭稳定,这样少了一份担心,也是最大的担心。”她说。
“谁让他是军人呢!” 张海云穿着黑色的T恤衫,眼神里透着暗暗的忧伤。她的丈夫是漠河边防某团的营长,最近带着战士进行打靶训练,可是有几个星期没看见他了。
“边防工作压力大,有时候他们开玩笑说24小时睁着眼睛睡觉。而且军人二字就意味着牺牲和奉献,他自己这么投入进去了,何况自己的老婆孩子。”张海云说。
张海云除了担心丈夫,还有更多的担心。她的公公去年刚去世,婆婆现在也得了喉癌,为了借钱给家里治病,夫妻俩已经欠了几万元钱的债。
“要说军嫂不容易,军人更不容易。作为军人,许多工作上的事不能对家人说,我们有牢骚还得朝他们发。不知道以后的人生会怎么样,但是跟着他我不后悔。”
(责任编辑:梅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