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16日电(记者吴晶)16日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表明:农民进城务工,首先面临的就是语言问题,需要普通话培训。
报告显示,在我国农村,人们主要交际工具以汉语方言为主(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以少数民族语言为主),使用普通话的比例较低。
农民进城务工之前,普通话发音“很不标准”和“不标准”的占40%左右。70%左右的农民工对普通话运用不熟练。进城务工之后,他们使用普通话的频率和水平都有较大提高,近60%能够熟练运用普通话。
农民工对方言和普通话都持肯定态度,对普通话在使用价值和社会声望方面评价较高。有87.7%的人表示普通话好学,95%的人希望子女会说普通话。
但是,报告也表明:农民进城务工后面临着学习普通话的压力。79.2%的被调查者回答在找工作时“很多”和“有一些”雇主要求必须会说普通话,尤其是餐饮业。此外,一些农民工坦言不愿开口说话,怕自己的口音受到城里人的歧视。大部分农民工主要通过“社会交往”的途径学习普通话,抽样调查显示参加过普通话培训班的只有2.35%。
据了解,教育部、国家语委2005年下发《关于开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普通话培训工作的通知》,北京、天津、上海、云南、山东、湖南、广西等16个省、区、市已开展农民工普通话培训。
报告指出,针对农民工的普通话学习需求,国家应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话教育,使之成为解决农民工语言使用问题的根本途径;开展不同层次的专项培训,增强普通话的通用功能;城市居民和用工单位要宽容地对待农民工的语言习惯,在农民工群体中提倡普通话与方言并存分用。
(责任编辑:赵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