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专家昨日做客正义网解读北极争夺战
争北极,谁也不能违背国际法 丹麦科考队8月12日动身前往北极,俄罗斯30多架战略轰炸机8月14日起在北极上空展开为期5天的演习,美国海岸警卫队破冰船“希利”号也计划于17日起航驶向北极,对楚科奇冠北部海床进行测绘。目前,北冰洋沿岸的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挪威和丹麦都已纷纷加入对北冰洋海域开发权的争夺。愈演愈烈的“北极之争”,引起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8月16日上午,本报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楠来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余民才,就北极争端涉及的国际法问题,进行了专题访谈。本报正义网(live.jcrb.com对访谈进行了实时直播。
刘楠来研究员在正义网访谈现场 (孟澍菲摄)
余民才副教授在回答网民提问 (孟澍菲摄)
A为何南极平静北极热闹加拿大高调参与北极争夺
美国破冰船将赴北极进行科考
一说到北极争端,人们都喜欢跟南极作比较。同北极相似,南极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与南极比邻的国家,如阿根廷、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也曾有领土主权要求,但与日益热闹起来的北极地区相比,南极地区一直较为平静。
对此,刘楠来研究员分析道,从国际法角度来看,南极问题跟北极问题是不完全一样的。早在1959年,国际社会即通过了一个《南极条约》,既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这些国家对南极主权的要求,但是也规定,以后在南极的活动都不能作为主张主权的依据,实际上是将南极领土的主权问题冻结起来了。
有了这个公约以后,有关南极的主权争端就没有再引起大的争论。在北极,就不完全一样了,目前还没有关于北极地区法律地位的专门的国际公约。
“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北极地区就处于无政府状态。”刘楠来说,目前各国主要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处理北极地区的资源开发、大陆架以及公海利用的事宜和争端,对北极地区有关的国际法规定应该说较为齐备。
余民才副教授说,南极与北极有很大的区别。南极也有海域,但主要是陆地;北极主要是海洋,而不是陆地。北极附近的岛屿、陆地都已归属于一些沿海国,而且北极的海洋与世界上其他几个海洋不一样。它是冰层覆盖的海洋,是冰洋。北极周边国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以“扇形原则”主张对北极的领土主权,即一个国家宣布以其北冰洋沿岸东西两点,一直到北极点的扇形区域是自己的领土。但冰层是漂移的,不能作为领土,故以“扇形原则”主张领土主权,是不能成立的。冰盖融化后,假使冰层下面真的存在无主地,就会涉及领土的问题,余民才副教授认为,应该主张谁先发现就是谁的,而不应以“扇形原则”来确定主权。
B北极争端不是主权之争 俄罗斯派考察船对北冰洋海底进行勘察,8月2日在北极点下的海底放置了一面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国外有媒体报道说,北冰洋的这些国家因为俄罗斯的举动,纷纷对北极提出领土主张。
余民才副教授指出,在目前的北极争端中,使用“领土”的概念是不适当的。目前的北极争端并不属于领土争端,不是主权问题,而主要涉及北冰洋下面的大陆架的权利主张问题。沿海国享有勘探、开发其大陆架区域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主权权利”与“主权”是两个概念,它只涉及资源开发及其相关权利,而不涉及对海床和领土本身的权利。
刘楠来研究员认为,在北极地区,实际上已经不存在领土问题,也不存在无主地的问题。海底问题不是领土的问题。海底的法律地位,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主要分为几块:12海里以内是领海底土,属于领土的一部分;从领海基线起至不超过200海里是专属经济区,该区域的海底实际上是大陆架,对这部分地区沿海国只能对自然资源主张主权权利,不能把专属经济区当做领土的一部分;大陆架以外的海底区域属于国际海底区域。国际海底区域是全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任何国家都不能据为己有,不能对其行使主权。
俄罗斯、加拿大、丹麦、美国等国家在北极地区采取的一些行动,主要都是为自己国家大陆架的延伸采集证据。一个沿海国要证明其超出200海里以外的大陆架到底延伸到什么地方,首先须向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供资料,由委员会提出建议来划定其大陆架界限。据悉,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已经拿出足够的科学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北冰洋沿岸国家的大陆架主张有重叠的问题,现在向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出申请的,有俄罗斯和挪威,其他国家还没提出来。刘楠来研究员据此认为,北极地区大陆架的争端,可能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所以,在北冰洋地区有多大区域属于国际海底区域,目前还未确定,要等到各个国家200海里以外的大陆架外部界限确定之后,才能确定北极地区的国际海底区域范围。这一点对我们中国来说是有意义的。因为国际海底区域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产,由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进行管理,为整个国际社会所共有,国际海底区域开发的利益由世界各国共享,因此中国在这里也有权益。
C谨防争端扩大化俄罗斯将自己的国旗插入北极海底
余民才副教授认为,海洋权益的争端本身是正常的,关键是有了其他因素加入其中,本来是法律上的争端,却升级了,一些国家采取了激进的措施。加拿大宣布要在北极建立军事深水港,俄罗斯也在北极进行军事演习,北极周边国家将一个法律问题扩大化了,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他说,这种扩大化当然是不好的,实际上潜藏着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北极周边的国家都把北极地区当做是自己的一部分。如果这样,那就不对了,因为北冰洋不是内陆湖。北冰洋和其他各大海洋都是世界海洋的一部分,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侵害了北冰洋以外的其他国家,侵害了这些国家在北冰洋所享有的一些正当的权利。
刘楠来研究员认为,不管哪个国家,都得按照现有的国际法去主张自己的权利,不能违反现有的国际法主张权利。有关北极地区的国际法已有大的框架,目前没有必要对北冰洋的法律地位、利用和管理,制订一个类似《南极条约》的专门的国际条约。陆地领土适用一般的国际法。对于海域、海底的资源,包括航运等海洋活动,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都有明确的规定。对专属经济区海底,即各国的大陆架,也有规定。大陆架之外,即国际海底区域,在海洋法公约里也有规定。至于对海洋的各种利用,像运输航行、科学研究和海洋环境保护等,在海洋公约里也都有规定。
当然,也有一些方面缺乏明确规定,比如专属经济区的军事利用问题。从法律制度层面上还是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对北冰洋的交通、自由通行的保障,应该说北冰洋沿岸国家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还有北冰洋的环境保护,北冰洋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是很大的,北冰洋现在冰层融化的速度加快了,在环境保护方面,北冰洋沿岸国家都是有责任的。
余民才副教授最后说,为了防止北极周边国家瓜分北极,国际社会应该采取一些积极措施。今年联合国大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有关国家可以倡议联合国大会通过一个决议,确保北极用于和平目的。
北极的资源 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挪威和丹麦争先恐后瞄准北极,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北极海域资源丰富。据估计,25至30年后,北极海冰可能完全消融,冰盖下的资源就会曝光,这会给人类带来富饶的矿产资源。现在的科拉半岛的世界级大铁矿便是尽人皆知的。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这一地区油气资源的蕴藏量大约占全世界尚未开发的油气资源的25%。据保守估计,该地区潜在的可采石油储量有1000亿至2000亿桶,天然气在50万亿至80万亿立方米之间。俄罗斯能源部门的报告显示,仅在俄罗斯领海范围内的北冰洋所蕴藏的矿物价值就高达两万亿美元。而加拿大已在北极圈内开采钻石,不久产量将达到世界的10%以上。除了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学能源以外,北极近年来已成为大规模的水电基地,从而可满足南部工业社会对电力的需求。河流的水力资源与风力、太阳能、潮汐等资源都属于地球的恒定资源,具有数量丰富、性质稳定的特点,因而是人类最应当首先利用的资源。北极还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此外,北极的“西北航道”是各国志在必得的战略要地。因为全球变暖导致这些水域的冰盖融化,使无数自然资源曝光,与此同时,它还是一条穿越北极群岛的有吸引力的航线,与通常的巴拿马运河航线相比,走西北航道可能使北美西海岸与亚洲之间的航程缩短6500公里。商业运输成本大大节省,是商业利益非常可观的“黄金水道”。同时,航线的军事意义重大则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