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昊)草根网民、解说门、奔奔族……171条去年诞生的新词,伴随着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的发布,昨天首次呈现在公众面前,“这还不是去年新词的全部,我们公布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国家语委副主任李宇明表示。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今年是第二次发布,报告显示,汉字、词语的使用稳中有变。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在对包括本报在内的15家报纸、10家电视台、7家广播电台以及5家网络门户网站的9亿语料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覆盖率达到90%以上的用字为958个,词语为12207条,这意味着从理论上讲,认识这些字和词语,就可以读报纸、上网看帖子了。
奔奔族、笔替、博客话剧、急婚族、赖校族……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最吸引人的要算是2006年诞生的新词语。报告就《北京晚报》等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30余份报刊的语料先进行人工挑选,再通过计算机核查新词语身份,而最终得出2006年新词语。
新词语中不乏因2006年新闻事件而产生的词语,如:解说门、红楼选秀、国际高考移民、婚嫁大年、海缆断网,同时也有网民为某种具有相同特质人群取的新名字,比如奔奔族、车奴、房奴,还包括以前出现过,但2006年增添了新含义的词语,比如“晒”在2006年就增加了公开隐私的意思。
报告还首次对由字母单独,或字母与汉字、数字、符号等一起构成的“字母词”进行了研究,如:T恤衫、3D技术、IC卡、VIP贵宾等。
据教育部语音文字信息管理司有关负责人透露,有关部门目前正在呼吁能够对整个中国的语言,包括汉语普通话和方言、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方言进行全面普查,了解我国的语言资源以及各自的目前状况,这对保护我国濒临灭绝的语言资源具有重要意义。RJ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