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六日,香港合唱团协会主席费明仪女士在河南郑州就豫港文化交流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 中新社发 廖攀 摄
中新社洛阳八月十七日电 题:花样人生费明仪
中新社记者 马海燕
年少时曾想做记者的费明仪后来做了歌唱家,做了歌唱家之后的费明仪后来做了音乐活动家,身兼香港艺术发展局音乐组主席、香港合唱团协会主席等二十几个职务的费明仪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忙人,穿梭于两岸四地,音乐行政、艺术教育、文化交流已成为她生命的很大一部分。
费明仪说这受父亲费穆、叔叔费彝民的影响很大,是他们教她除了自身事业外,“国家观念、民族意识、社会功能也很重要”。至今成立已经四十三年的明仪合唱团是香港最早的合唱团之一。费明仪成立这个合唱团的原因用她的话说是“一个人唱歌还不够,要更多人一起唱才过瘾”。真实的情况却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还处于殖民统治时期,推广民族音乐、培养青年音乐人才的难度可想而知。如今,费明仪在荒芜的地里开荒撒下的种子已经开枝散叶,全港数十个中乐团、合唱团等艺术协会的欣欣向荣正昭示着这是一个有着中国人自身文化特色的香港。
费明仪最初学习声乐是因为父亲费穆的话剧需要音乐配音,在费穆的心中音乐是另一种语言,而那时为话剧配音乐还没有。费明仪学钢琴、学作曲、学声乐,却没有能够完成与父亲合作的心愿,后来她在声乐方面的建树父亲也没有见到,这成为她毕生的遗憾。
把台湾、香港、内地音乐交流的路打通,花费了费明仪几十年的心血,当初也只有她在三地都有着如此广泛而良好的社会关系,才让民族音乐成为三地沟通的使者。为此,她成为香港特区政府授予紫荆勋章的第一人,并且在音乐界至今只有她一人获此殊荣。
如今的费明仪从事音乐教育与交流外,更多时间用在了文艺界的团结与合作上。她参加了文化部三届“艺海流金”品牌文化活动,三届都任团长,团员却每次不尽相同。“这些人在香港很有代表性,来自不同界别回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认识、学习、吸收”;同时她也告诉内地同行香港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香港人开放、敏锐、能吃苦、适应性强。而她更高兴看到两者的交流结出硕果,演出、画展、戏剧、电影你来我往,呈现一派融洽和谐的景象。
“今天一天走的路比我们在香港一年走的路都多。”费明仪说欣赏完云台山红石峡秀美的自然风光,再徜徉于洛阳的白马寺、天子驾六博物馆等历史遗迹中,的确给来这里的香港参访交流团团员以启发:我们的“根”在哪里,艺术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她亦希望在以后的交流中能多一些同界别艺术家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始终微笑、和蔼、高雅的费明仪还有两个心愿:一是在未来的日子里发展民族音乐,跟各地音乐界联合起来把中国的音乐事业推向最高峰;二是把其父费穆先生投入精力和感情最多的电影《孔夫子》的残存片断作些许修复,“完全修复不可能,花费也非个人所能承担,但完成一部分也好”。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