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崇尚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主张经济发展必须与社会保障相协调。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理论又增添了“生态”的内涵。
记者最近走访了德国北部著名港口城市汉堡,亲身感受到这座传统意义上的贸易和港口大都市,正越来越向环保城市转型。
如今,汉堡公共领域中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达到了25%。为了节能降耗,汉堡市积极推出“企业致力于资源保护”项目,自2002年实施以来,已有900家企业加入该项目,并得以节水52.9万立方米,节电4.2万千瓦时,减排6.2万吨温室气体和2.6万吨垃圾。近年来,能源价格的上涨,不断刺激德国企业加大对节能技术的投资。地处汉堡的欧洲最大炼铜厂北德精炼股份公司,就是通过采用回收铜的技术,减少了至少8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离汉堡市中心仅一公里远的港区,是目前欧洲最大的城市建设项目。该项目完成后,这里将建成方圆180万平方米、拥有5500套住房和办公室的小卫星城市。按照规划,港区至少30%的水将是可再生的。目前,一期工程中已经投入使用的1800平方米建筑,全部采用了太阳能发电装置。
汉堡还是世界上投入运行“零排放”燃料电池客车最多的城市。为加强年轻人的环保意识,汉堡市实施了“可持续教育行动计划”,计划包括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和讲座等100项活动。
从首都柏林乘高速火车不到4小时,便到了闻名遐迩的德国鲁尔工业区。在埃森火车站,一组醒目的黑色雕像映入眼帘:一个煤矿工人在深井挖煤,另外几个工人向上扛着煤。这就是这座煤城的标记。在这组雕像的四周,是一片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强烈的反差,简单明了地陈述了鲁尔的过去与现在。
鲁尔是德国的煤钢中心,克虏伯家族创造的钢铁神话至今仍是鲁尔人的骄傲。德国人说,放眼整个西欧,恐怕没有其他任何一个传统工业区像鲁尔一样发生了深刻变革。作为德国的工业中心,传统的纺织工业、采矿业和钢铁业已逐渐属于过去,新经济在这里显示出勃勃生机,鲁尔的信息技术在德国已遥遥领先。此外,随着全球能源日趋紧缺以及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新能源产业和环保产业已成为鲁尔的支柱产业。
2006年,德国人欢呼雀跃地庆祝一个重大事件,那就是:埃森市作为整个鲁尔区的代表,被选为“2010年欧洲文化首都”。昔日烟囱林立的煤城,具有象征意义地变为整个欧洲的“文化之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鲁尔的成功转型。
“煤、钢、啤酒”,鲁尔人过去用这3个词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如今,鲁尔人生活和工作的内容已远远超出了这些,他们的目标是要将鲁尔建成欧洲新经济的中心。鲁尔人的这些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当然,无论是汉堡还是埃森,它们只是德国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缩影。德国人说,经济转型特别需要克服观念上的误区,懂得环保不是经济发展的“绊脚石”而是“发动机”的道理。
(本报柏林8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