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 目前,朝阳区的古塔公园正在紧张的施工建设之中。近几个月以来,由于身体的缘故,我一直住在紧挨着古塔公园的南花园村。每天晚饭后,在女儿、女婿、外孙女的陪伴之下,到古塔公园中去散步。公园里,林木繁茂,环境幽静,清风拂面,蝉声阵阵,古塔耸立,小桥如虹……令人心旷神怡。
公园被命名为“古塔公园”,当然和公园中那绿树掩映中耸立的宝塔有关了。那么,宝塔是什么年代建的,又是谁建的呢?塔下,原来又是什么地方?
高僧与古塔
要想知道古塔是谁建的、建于什么年代等问题,就要先知道与古塔有关的两位高僧。
第一位高僧是翠峰禅师。据明嘉靖29年所立由赐进士第兵科都给事中俞鸾撰写的《明故翠峰禅师碑文》记载,翠峰禅师本姓吴,法名德山,翠峰是他的别号。他生于公元1468年农历11月12日,卒于公元1549年农历2月11日,享年81岁。“关陕西夏”人。他“幼而质朴,长慕禅门”,三十岁出家为僧,拜灵南牛首寺海公和尚为师。他严守佛家戒律、刻苦学习,对佛家经典的理解不断深入。不久,海公和尚圆寂。翠峰说:“佛学像大海一样广阔无涯,我还没有学好,怎么可以因老师的去世而停止学习呢?”他遍游天下名寺,历访高僧,佛学造诣不断进步。后入河南伏牛山,励志苦修,他每天只吃一顿麸糠菜根,可谓为法忘躯。经过六年的刻苦钻研,终于学有所成。翠峰说:“佛,就是觉醒。自己觉醒了而不去让别人也觉醒,不是慈悲。”于是,他北游到北京,在崇文门外二里左右的地方建了一座吉祥寺,讲经说法,阐扬他的佛学思想。不少人去听他讲经说法,其追随者“以千数”。由于有那么多人去听他讲经说法,一时“浮言”纷起,以至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天威震赫”。众人都为翠峰禅师的处境担惊害怕,劝他暂时躲藏起来。但他却稳坐蒲团,面无惧色。几个月过去了,皇帝并没有给他降罪,了然无事,翠峰这才回到了河南伏牛山,继续讲经说法。公元1538年,翠峰70岁时,他又回到了心中向往的北京,在如今的北京朝阳区王四营乡的马坊寺村(当年叫马房营)一带,买了七顷多香火地,建立了寺院。该寺院建成后,大门上方的匾额上题了“延寿”二字,这便是古塔所在的延寿寺。在建延寿寺时,在寺中建了如今我们看到的这座古塔,其正式名称叫“十方诸佛宝塔”。从以上叙述中可知,翠峰禅师是如今“古塔公园”中古塔——即“十方诸佛宝塔”的创建者。
第二位高僧叫圆月。圆月是翠峰禅师弟子中最优秀能干的一个。翠峰暮年,圆月替他主持寺里的事务。翠峰圆寂之后,他成了延寿寺的第二代住持。“十方诸佛宝塔”的修缮,延寿寺的重修,都是在圆月当住持时完成的。对延寿寺和十方诸佛宝塔,圆月功不可没。
古塔变身
初建的“十方诸佛宝塔”原是一座空心塔,大约与如今西安的大雁塔相似。翠峰禅师圆寂10年重修该塔之后,赐进士第、知延安府事、前户部郎中东山李景撰写的《重修古刹延寿寺十方诸佛宝塔铭》,追述了当年初建的宝塔的规模、形状及其中的藏物。“……建立十方诸佛僧之宝塔,及檐层九,中通八,内安请罗汉像。下有藏真之穴圹,以盛不朽之坚固,或藏衣钵之爪发者,不迁化有德者咸有所依附焉。”
但后来,该塔变成了一座实心塔。在公元1557年至1558年左右,翠峰去世十年左右时,其俗家弟子——皇宫内的尚衣监太监薛铭等来延寿寺祭奠其先师,看到因风雨侵蚀,宝塔已有裂缝,恐以后宝塔不坚固,于是,“慨发重葺宝塔之念”。他们各自出钱,并有皇宫内外的信官檀越相助,“置灰添石砖,填砌实,成以坚固……”于是十方诸佛宝塔变成了一座实心塔。
古寺秘史
“十方诸佛宝塔”所在的延寿寺,不是一座普通的寺院,而是一座与明朝皇家有着密切关系的寺院。在如今的朝阳区王四营乡一带,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老人们都说,这座寺庙是一位娘娘用她剩下的胭脂粉钱修的……”这种传说并非臆造,而是有一定根据的。传说中的这位娘娘不是别人,而是明神宗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
李太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喜欢看京剧的人都知道,京剧中有一出戏叫《大探二》,它是由《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三出戏连缀而成,全名又叫《龙凤阁》。该戏的故事是:明穆宗死后,李艳妃怀抱太子垂帘听政。其父李良图谋篡位,用花言巧语蒙蔽李艳妃。李艳妃听信其父的谗言,欲让位。忠臣定国公徐彦昭、兵部侍郎杨波竭力谏阻。李艳妃执迷不悟,君臣争辩,不欢而散。徐彦昭谒皇陵,哭拜于先帝陵前。杨波也率兵来到皇陵,二人相会合。李良急于篡位,封锁昭阳院,使内外隔绝。李艳妃这才醒悟,独自悔叹。这时,徐彦昭杨波二人第二次入宫进谏,李艳妃遂以国事相托。后杨波领兵至,诛斩了李良。这出戏里,李艳妃所依据的生活原型,便是李太后。
李太后是北京通州人。在通州,有一些关于她的传说。我国已故著名作家刘绍棠,也是通州人。在他的长篇小说《京门脸子》中,记载了一则通州的民间传说:“李艳妃是距离我们鱼菱村二十里的永乐店人,小家碧玉野丫头。有一年阳春三月,她爬上墙头折桃花,春光桃色染红了她的脸,正巧郊外踏青的老皇上从村外路过,远远的一眼就看中了她,打发七八个太监将她从黄泥墙上扯下来,扔在马背上带走了。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只有这个乡村丫头生下一个大胖小子。她当上了娘娘,她爹也当上了国丈……”
历史上,明神宗即位时,年龄确实很小,还不满10岁。当然,这也比戏里被其母怀抱着要大得多。一个小孩子,当然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于是便由其母李太后垂帘听政。李太后重用一代名臣张居正以及自幼入宫的心腹、司礼太监冯保。直到万历皇帝大婚之后,才逐渐由万历皇帝自己掌权。李太后精明能干。她原本是一个宫女,以后地位不断上升,直到成为皇太后。她重用张居正,对明朝的社稷做出了贡献。
根据明朝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8月20日所立的由赐进士第、光禄大夫、吏部尚书杨情撰写碑文《重修延寿寺记》的石碑记载,从公元1571年农历4月3日到公元1573年农历8月10日(即明隆庆五年四月三日到万历元年八月十日),延寿寺进行了第二次重修(第一次重修是在公元1558年)。这次重修,李太后花了一千五百两银子。杨情撰写的《重修延寿寺记》记载说:“圣母慈圣皇太后,闻得延寿寺一区,岁久圯坏,发心施舍银一千五百两,暨宫眷人等陆续施银一千两,俱命近侍官王喜董其事,重修宝刹,重整金容……”碑文中的“圣母慈圣皇太后”,即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由于是李太后和宫人们出的银子,又有近侍宫王喜亲自负责这件事,所以这次重修之后,延寿寺已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内建山门一座、天王殿一座、钟鼓楼二座、藏经殿五间、内新印藏经全、水陆殿五间、新造水陆全、方丈房三间、禅房十间、接待僧房三间、凡供奉器物,靡一不具、芝房桂殿、尽善尽美、宝阁琼台,美轮美奂。”
据王四营地区的老人们讲,清末闹八国联军时,古刹延寿寺受到极大的破坏,房屋尽被毁。“文革”中又一次对延寿寺进行破坏,推倒石碑,折毁小塔……现在,除古塔及几块石碑外,延寿寺的遗迹已经不多了。如今,这里修建古塔公园,对古塔进行保护、维修,使之重新放出光辉。其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将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图二:古碑的字迹依然清晰
图三:公园内一派苍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