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水区节水经验将向全国推广
本报讯 (记者范英李晓东)鼠标一点,绵阳境内涪江、安昌江等河流的水位、PH值等指标一目了然;在梓潼旱山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用水减少,经济收益却是传统作物的3至4倍……4天的实地审核评估,绵阳节水经验“征服”了专家组。
昨(18)日,绵阳市节水型社会试点正式通过水利部和省政府的验收。
作为全国第二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也是水利部在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开展的第一个试点城市,绵阳创造的节水经验将在全国推广。
2003年6月,水利部和省政府批准绵阳作为全国首批第二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选择绵阳作试点,是希望绵阳探索在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有效保护相协调的发展模式,为南方水资源相对丰沛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借鉴。
绵阳人均水资源量2200立方米,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70%的降水集中在6至9月,60%的降水集中在西北山区,加之水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凸现,“水问题”依然很多。
4年过去,绵阳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经济增长方式明显改变,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得到控制,用水效率明显提高,水生态环境大幅改善。一组数据为证———绵阳市万元GDP水量降低近40%,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4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水重复利用率从35%上升到65%,城区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从336立方米降到148立方米,所有公用和民用建筑用水节水器具普及率从10%上升到80%以上。全市95%的生活污水纳入排水系统,工业废水全部达标排放,河道水质优于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生活饮用水100%达标。
专家组一致认为,绵阳市圆满完成试点阶段各项建设任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均达到预期要求,为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尤其是以下四方面的实践,为丰水区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了“范本”:严格用水定额管理,推动用水和排污总量控制;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走节水与防污相结合的路子;特别重视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和参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