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巴黎8月18日电(记者严明)巴黎西北角的拉雪兹神父公墓里,矗立着著名的巴黎公社社员墙。几年前,人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个矮胖的身影出现在这里……现在,这个身影更多只出现在巴黎11区一处简朴的公寓附近。
年近80岁的让·马丁每天都要背上小挎包出门散步,顺便买一份当天出版的《世界报》。
马丁喜欢称自己是国际主义者。这个可爱的“老头儿”年轻时信仰过上帝,是一名神学院学生,后来转而信仰共产主义,加入了法国共产党。上世纪50年代,他曾在法国南方港口城市马赛当过记者,组织过马赛码头工人罢工,以阻止战争物资运往朝鲜。中苏论战时,因为亲华立场和“擅自访华”等原因,马丁被当时亲苏的法共开除了党籍。
虽然早已“不在党”,但如今马丁每逢议会选举仍然会投法共的票。他欣慰地说:“现在他们(法共)也变了,有人又开始请我回去,参加一些支部活动,讲讲中国的事情。中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与“老头儿”相比,马丁的老伴健谈得多。和马丁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克洛德·马丁出生在马赛,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的大部分时光,她父亲参加了上世纪30年代反法西斯国际纵队,牺牲在西班牙内战战场上。克洛德年轻时在报社当秘书,是法共积极分子,张贴标语、示威游行,许多活动都有她的身影,她还曾代表法国前往莫斯科参加国际青年大会。
克洛德回忆起当年的经历,感慨良多:“那时候去莫斯科要坐船,我虽然获得了参加大会的资格,但得自己买船票。我一个小小秘书哪里有钱?工会听说了我的事情后组织募捐,远在巴黎素不相识的工友们听说我是烈士的孩子,很快就筹集到足够我买船票的钱!那时候,我们就像在一个大家庭里。”
马丁夫妇曾经作为外国专家,在中国生活了许多年。他们虽然至今说不了几句完整的中文,但见证了中国几十年间的变化和发展。中国出现的问题让他们蹙额,中国取得的成就让他们欣然。中国,就仿佛是他们的第二故乡。他们为当年自己“选择”了中国而自豪。
退休后,克洛德开始撰写回忆录。“我不是为了出版。我没有做过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只是希望把自己的经历告诉外孙女莎拉,让她知道我们的故事,告诉她我看见的中国,”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