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端午格外热闹,不仅粽子档次在升高,而且各地都出现了着汉服祭屈原的活动。说汉服也就罢了,还有不少年轻人说这是穿着屈原时代的衣服祭屈原,以力求回归本原。这我就不得不说一句,如今的所谓汉服不是战国时期的代表服装。
1973年,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的一件战国时期的帛画,被人们唤作《人物驭龙图》。图上绘一侧身直立的男子,危冠深衣,腰佩长剑,手挽缰绳,驾驭着一条形状似舟的飞龙。郭沫若曾为此题一首《西江月》:“仿佛三闾在世,企翅狐鹤相从,陆离长剑握拳中,切云之冠高耸。
上罩天球华盖,下乘湖面苍龙,鲤鱼前导意从容,瞬上九重飞动。”这是因为画中人物的风度仪容,使考古学家想起楚国大夫屈原。
我们从服装的角度看,屈原应是穿着当年不分男女、尊卑、文武的深衣,而不是汉以后大为盛兴的袍。
《礼记·深衣》里写道:“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
深衣是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且最普遍的一种服装式样。《五经正义》中记:“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具体形制,其说不一,但可归纳为几点,如“续衽钩边”,不开衩,衣襟加长,使其形成三角绕至背后,以丝带系扎。上下分裁,然后在腰间缝为一体,因而上身合体,下裳宽广,长至脚面或长曳及地。
深衣的最大特色是上下连属却又不通裁,而是腰上为直幅,腰下为斜幅,然后再缝起来。这样就可以保证既合身,又便于迈步。而且深衣袖笼大,袖口紧缩,成一收缩的“祛”。这样说吧,深衣即是将身体裹得很严的一种衣服,“完且弗费”即说完整又节约,针对于上衣下裳。“善衣之次也”,即是说这是仅次于礼服的一种服式,上衣下裳因象征天地秩序而被中国人认为是最正规的礼服。
深衣穿着与西汉袍服还有一大不同的是,深衣中仅着“胫衣”,就是腿的衣服,而西汉盛行的曲裾袍(在深衣基础上发展而来)和东汉盛行的直裾袍(也称襜褕)里则已穿上有裆的“裈”。
今日又想起与读者说深衣,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国学”大盛,“汉服”即兴,但热闹之中不免众说纷纭。热闹两三年后,似乎都该有个明白的说法了。
(王家斌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