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共(马)总书记卡拉特表示,国大党政府必须停止推进核协议,否则将面临“严重后果”。 |
一个月前的7月20日,以国家安全顾问纳拉亚南为首的印度代表团终于在华盛顿完成了五天的马拉松式谈判,印美两国“123协议”的文本最终确定。舆论界一片赞美之声,印美核协议几乎是“煮熟的鸭子”。
然而还是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议会内部反对声一片。以国大党为首的印度“团结进步联盟”至今搞不明白: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核协议在议会遭质疑 从8月10日印度议会雨季会议开始以来,反对党派“全国民主联盟”和一些左派政党的议员开始高呼口号,阻止会议进行,以至于十天以来的议会天天休会。
议会之外,反对党印人党继续对政府保持压力,要求协议得到议会的批准。而在今年总统选举之前临时拼凑的第三阵线“团结全国进步联盟”,包括南部的特鲁古之乡党、北方邦的社会人民党等,也明确表示“不能接受核协议对印度主权的威胁”。最令人瞩目的是支持“团结进步联盟”的印共(马)、印共等左派政党对协议持反对立场。他们要求政府必须停止印美核协议的任何进一步动作,包括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和核供应国家集团的谈判工作,并且先在国内充分讨论美国海德法案的影响,达成一致后再行定夺,否则“(政府)将面临严重后果”。印共总书记巴尔丹明确表示:“(左派同国大党的)蜜月已经结束,现在的问题是何时办理离婚手续。”
考虑到印美核协议在过去两年中遭到印、美两国各自国内巨大的反对压力,这次印度政府在“123协议”的谈判上费尽心机,花大力气做好“公关”工作,以保证协议能够得到国内支持。例如在公布协议文本之前的十几天里,政府有意先选择一些“比较可靠”的媒体记者先行吹风,强调印保留了进一步核试验的权利,获得处理核废料的资格,得到了美国对核原料连续供应的承诺等等。实际上,在7月20日到8月3日文本全文正式公布期间,印英文主流媒体包括左派色彩的《教徒报》都对协议持积极肯定态度,欢呼“协议终于敲定”、“印美关系将发生战略性转变”、“印度成功打破核遏制”等。
辛格有点操之过急 至此,执政的国大党相信,印美核协议将成为本届政府的“历史遗产”。但接下来的变化有些出人意料。左派政党在研究了“123协议”文本之后,认为应该进一步展开详细讨论。就在此时,总理曼·辛格于8月11日表示:“如果(左派政党)要撤出对政府的支持,让他们尽管做好了,政府不会在核协议问题上后退。”这个讲话被此间媒体认为是他当政以来“第一次有骨气”的讲话,特别是对左派政党拖政府后腿的不满甚至“威胁”的意味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印共(马)于17日和18日在新德里召开中央紧急会议,发表声明明确表示,“美国国会通过海德法案试图将印度捆绑到美国的战略联盟中,对印度的外交、主权和人民利益有负面影响,因此要求政府在充分了解海德法案影响之前,不要在核协议问题上采取进一步措施,包括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磋商建立核查机制。”印共(马)总书记卡拉特此前曾表示,左派政党无意导致政府解体,现在“球在国大党一方”,印共(马)将根据国大党的反应作出进一步决策。
“123协议”导致当前印度政坛出现了每一个政党反对另一派观点的混乱局面。主要反对党印人党认为,核协议在印度核试验权利、核原料供应以及核废料处理等问题上存在“缺陷”,威胁了印度的主权,因此要求成立一个议会联合委员会,必要时由议会全体会议投票表决。左派政党对协议的保留态度主要源于授权政府谈判核协议的海德法案,因为该法案第103条(B)款规定,“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印度需要采取同美国一致的外交立场”,主要针对伊朗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说,印人党是从技术层面反对核协议,而左派政党是在原则问题上与政府看法有分歧。
执政联盟暂不会解体 印美核协议能否撼动当前印度“团结进步联盟”的政权?目前看还暂不至于如此。在当前印度的联盟政治中,拥有60多议席的左派政党对政府的外部支持,是保持政府存在的唯一因素。从目前的表态看,左派政党明确表示“不希望现任政府倒台”,仍希望通过协商解决问题。也有分析指出,如果政府倒台提前大选,得益的主要是“第三阵线”和印人党,形势对左派政党不利。因此只要“团结进步联盟”内部不出现分裂,“(与国大党的)婚姻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正因为如此,国大党高层今天紧急决定召开执政联盟领导人会议,由曼·辛格总理和索尼亚·甘地主持,争取先稳住联盟内部阵脚,再拿出应对左派和反对党的策略。
但是,国大党即使能维持政府的稳定,在核协议问题上也将面临两难选择。如果在国内反对的压力下放弃核协议,则意味着辛辛苦苦忙活了两年多的“政治成果”付诸东流,而且在全国人民面前“丢了脸”,届时不排除政府主要领导人辞职。如果按照左派政党要求的暂停核协议的进程,也意味着在布什政府任期内难以完成整个谈判进程,实际上等于协议自动流产。如果国大党执意推进协议进程,同时左派政党不得不撤出对政府的支持,那样的话就剩下提前大选一条道路了。
目前距2009年的全国大选还有一年半的时间,此间分析认为,经过印美“123协议”的折腾,今后印度国内政治将进入一个复杂多变的时期。实际上,各政党此次对核协议的态度出现如此大的分歧,正是把眼睛都盯在了2009年大选上面。左派政党已经表示,今后对政府的支持是有条件的,即按照每个议题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是否支持政府。因此,即使国大党领导的联盟政府能够完成任期,未来也是一个“跛脚鸭政府”,难以在经济改革等重大国内问题上采取行动。
(本报新德里8月19日专电)
印美“各说各话”留悬疑 王耀东
当前印度关于印美核协议有很多的争论,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一是印度未来到底能不能进行核试验,即核协议是否“威胁印度主权”;二是“123协议”和海德法案的关系,即合作是以两国之间的双边协定为准还是以美国的国内法为准。不过印美双方都已表示,海德法案和“123协议”的文本已经确定,不可能再进行任何修改。
对于第一个问题,印美双方实际上一直在“各说各话”、“各自表述”,以满足国内的政治需求。例如,负责核协议谈判的美国助理国务卿伯恩斯在“123协议”文本确定之后表示,“(协议)完全在海德法案的框架范围之内”,而海德法案明确规定,一旦印度进行核试验,美将终止一切双边核合作,并将追索所有的核原料、技术和设施。但印度方面坚持认为,双方的核合作应以“123协议”为准,而在“123协议”中,根本没有提到“海德法案”的字眼,因此印未来完全有权利进行核试验,国家主权并未受到“侵犯”。
如果仔细阅读“123协议”会发现,其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双方和平利用核能的合作需要遵守相应的国际条约、各自国内法律法规以及出口控制规定。”这里已经明确包含了海德法案的政策含义。唯一的妥协是,一旦印度未来进行核试验,美方不会直接终止核合作,而是双方先成立一个磋商委员会讨论相关事宜,实际上是先“缓冲”一下。但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麦考迈克8月15日明确表示,“一旦印度进行核实验,所有核合作必须终止。”
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似乎比较容易一些。美国历来认为国内法高于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因此在任何时候二者如果出现冲突,均以美国国内法为准。但在核协议的谈判中,美方向印方表示,美国总统独立执行外交政策,有权“免除”海德法案中对印度的一些限制条款,例如印度未能履行“与美国保持一致外交政策”时而应给予的“制裁”等。但分析人士指出,现在布什政府需要印度这个“战略盟友”,可以作这样的承诺,一旦将来换了政府,这样的承诺就没有效力了,最终还是受海德法案的制约。
名词解释什么是“123协议”
“123协议”是印美核协议漫长谈判过程中的一个步骤,即印美达成的两国政府间开展核合作的一个双边条约。之所以被称为“123协议”,是因为美国1954年通过的《原子能法》当中的第123条规定,美国政府与其他国家开展核能合作需要按照该法约束签署具体的双边协议,因此后来将所有美国同其他国家的核能合作协定均简称“123协议”。
为印度“开后门”
根据美国的《原子能法》规定,任何与美国开展核能合作的国家,必须是《核不扩散条约》的签约成员国。印度至今没有签署《核不扩散条约》,本来不能同美国进行核合作,但布什政府却打破了该法约束,重新在国会通过了一个专门为印度“量身定做”的海德法案,允许美在该法框架内同印开展核合作。
核协议“路线图” 印美核协议需要经过6个步骤才能完成,即两国政府确定合作意向、美国修改相关国内法律以允许政府同印度开展核合作、两国政府间落实核合作的双边协议、与35个成员国的国际原子能机构谈判确定核查机制、与45个成员国的核供应国家集团谈判确定核原料的供应及相关问题、将“123协议”加上同两个国际组织谈判的协议一同提交美国国会全体会议批准。目前核协议进行到第三步,即完成了“123协议”的文本谈判。
王耀东
(责任编辑:张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