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历史的书卷一页一页地翻过去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岁月带不走的熟悉的姓名: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雍正。他们无疑都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最优秀的人物之一,他们的业绩不可磨灭,他们的形象光彩照人,他们的故事世代传说,他们的魅力至今犹存。
对于他们的功过是非、善恶得失,人们尽可评头论足、争论不休,但这种聚讼纷纭,岂非恰好证明了他们的不同凡响?
其实,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雍正,这几个人最终都落了个悲剧的结局,就因为他们都是“人治主义者”,他们都在相当程度上,相信只要个人品质优秀、能力强、威望高、本领大,就能包打天下。他们既然如此地与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相悖,当然也就无法得到这个文化的首肯和认同。
要有健全的人格,就要有健全的制度;而要有健全的制度,就要有健全的文化。也许,这便正是我们新中国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编 者
项羽 项羽最后还是打败了。他败在了刘邦的手里。
说起来,失败这事,原本也并不那么可怕,“胜者为王败者寇”么!再说,人生自古谁无死?死不足惜,败也未必可耻。只不过,不是败在别人手里,而是败在刘邦的手里,便不免让人想不通。
为了最终的胜利,刘邦做了许多项羽做不到的事情,比如礼贤下士、倾听忠言、改正错误、克制欲望,以及在入秦之后约法三章、秋毫无犯等等。事实上,刘邦最大的长处就是知人善用。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曾和群臣讨论项羽为什么失天下、自己为什么得天下的原因。刘邦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应军需、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将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天下最优秀的人才,却能为我所用,因此我得了天下;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用,他能不失败吗?
项羽至少有两个致命的弱点:即“匹夫之勇”和“妇人之心”。
项羽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许多故事、传说、成语,还有许多话题。大家熟知的成语有:破釜沉舟、作壁上观、衣锦夜行、沐猴而冠、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以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和“无颜见江东父老”。最脍炙人口的诗则是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曹操 曹操是奸雄。曹操这个“奸雄”,多半是被逼出来的。
曹操深知人才的重要,也清楚自己的分量,何况他的背景、资历、地位、实力都不如别人。因此他需要大批的人来帮助他、支持他,来者不拒,多多益善,端的称得上是“求贤若渴、爱才如命”,就连敌营中的人,他都要设法弄过来为自己所用。
曹操虽然残忍,却并不残暴;冷酷,却并非无情。曹操不但有情,而且可爱。曹操的最可爱之处,在于他爱讲真话。日常生活中的曹操喜欢开玩笑,也喜欢会开玩笑的朋友。这就是曹操了:他大气、深沉、豁达、豪爽、洒脱、风趣、机敏、随和、诡谲、狡诈、冷酷、残忍,实在是一个极为丰富、多面,极有个性、又极富戏剧性的人物。
曹操,公元155年生,220年卒。曹操死后9个月,献帝让位于曹丕,东汉遂亡;又过了一个月,曹丕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第二年,刘备在成都即帝位;229年,孙权在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称帝。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名副其实地形成,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曹操的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后世吟咏到曹操的诗词不多。古代最有名的是杜牧的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当代最有名的是毛泽东的诗:“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武则天 使武则天成为“男人”的是她的男人——唐高宗李治。李治不但软弱,而且“好内”,喜欢听女人的。这都给武则天以可乘之机。
从天授元年九月初九登基,到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二十四退位,武则天差不多当了15年皇帝。这15年里,她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如何治理好她的大周,二是为她的王朝选定一个接班人。
只要是难得的人才,武则天都一一予以重任,而不拘他是什么出身、什么门第、什么学历;甚至连仇人或罪人的子孙,只要有才,也能得到则天皇帝的重用,如上官婉儿、广武公。有容人之度量,又有识人之慧眼,武则天很快就网罗了一大批文能治国、武可安邦的杰出人才。
武则天,公元624年生、705年卒,享年82岁,是一位长寿的人。
据林语堂先生《武则天正传》,武则天一生共谋杀了93个人(不包括其受到株连的亲属),其中她自己的亲人23人、唐宗室34人、朝廷大臣36人(不包括其走狗)。这里面有多少是该死的、有多少是冤案、有多少确为武则天所害、有多少是别人对武则天的诬陷,这笔账,只好留给历史学家慢慢去算了。
武则天的陵前立的是一块无字碑,碑身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碑上刻着螭(一种蛟龙类的神物)和龙,却没有字。也许,武则天的一生,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也许,她有意在身后留下一片空白,任由褒贬,随人评说;当然,也许她根本就不在乎别人说些什么。
海瑞 海瑞是清官,不过,他这个清官,却是以“罢官”而闻名的。
海瑞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在他看来,人生的追求无非义与利,如果追求利,可以为农、为工、为商。因此,一个做了官的君子,只能利国、利民、利公,决不能利私。
海瑞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的理想并不空洞。往大里说,是如杜甫所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往小里说,也不过就是消除腐败而已。
海瑞,公元1515年生,1587年卒。海瑞去世后,南京人民奔走相告、如丧考妣。出丧那天,送葬的人们白衣白冠,哀声不绝于道,延绵逶迤的队伍竟长达100多里,人们为这位善良、刚毅、正直、清廉的官员,献上最诚挚的感激和哀思。
看来,海瑞终究得以作为清官和硬汉而名垂史册了,但这并不是他的初衷。他的本愿,是要清除腐败、重振道德,然而,腐败滋生、道德堕落的根源既在制度,便是一万个海瑞也无济于事的;何况,在这种制度下,也出不了一万个海瑞。
雍正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八月二十三子时,大清世宗宪皇帝即人们通常所说的雍正皇帝,突然在北京圆明园神秘地死去。
雍正的死,十分蹊跷,因为事先并无任何征兆。据《世宗实录》和近臣张廷玉自撰的年谱,雍正只是八月二十“偶尔违和”,但“听政如常”,八月十八、八月二十处理了重要军机大事,八月二十一也照常办公,然而,八月二十二深夜,却突然召见皇子弘历(即乾隆)、弘昼,皇弟允禄、允礼,近臣鄂尔泰、张廷玉等,其时已口不能言,接着便在一两个时辰内骤然去世,连传位密旨放在哪里都来不及交代,难怪张廷玉要表示“惊骇欲绝”了。
看来,雍正死得有些不明不白。
雍正,他是注定不会被人理解的,这不但因为他的性格和做派与传统的要求格格不入,更因为他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而且是强化皇帝一人的集权。当一个人手中的权力高度集中时,他与其他人产生的距离和隔膜就完全不能避免,最后的结果,就是众叛亲离。
因此,如果雍正在征服帝国的同时还想征服人心,在君临天下的同时还想君临众志,那他是成不了赢家的。他只能感到委屈和窝囊。
雍正出生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爆发,世界在此之前38年(即公元1640年)已进入近代史阶段。雍正去世100年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也被迫进入了近现代。看来,不管雍正当年进行了多大的努力,他的帝国也会风雨飘摇,他的王朝都会时日不多。
这,当然是雍正在世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
(冯建强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