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浪尖党旗红
——福建党员干部防御抗击九号台风纪实
蔡小伟 余荣华
狂风呼啸,暴雨倾盆。8月19日凌晨2时,今年第9号台风“圣帕”在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登陆,正面袭击八闽大地。
截至19日11时统计,“圣帕”造成福建39个县(市、区)、272个乡镇、157万多人受灾;倒塌房屋3200间,损坏房屋1.49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85万亩,其中绝收面积12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1.46亿元。
面对台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福建全省党员干部迅速行动,积极防御,努力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谱写出一曲英雄凯歌。
上下聚焦一线
“帕布”、“蝴蝶”才走,“圣帕”又不期而至。8月以来,先后有3次台风严重影响或登陆福建,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关注和支持福建省的防灾抗灾工作。
19日清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回良玉,直接打电话到福建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详细询问汛情和灾情。回良玉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第9号台风的防御工作,尤其对处于防抗台风第一线的福建干部群众十分关心。福建有什么困难,需要什么支援,党中央、国务院会继续全力支持。
19日晚,在福建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省委书记卢展工通过防汛视频系统,向全省干部群众、驻闽部队和武警官兵传达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慰问和指示。
从18日深夜台风登陆前到19日台风登陆后,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黄小晶等省领导,多次来到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了解台风动态,并深入一线指挥全省防灾抗灾。
19日夜,受强降雨影响,处于低洼地带的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有近800名师生被积水困在宿舍。得知这一消息后,卢展工连夜冒雨赶往新校区,趟水看望受困师生,迅速部署组织转移人员。当晚11点,卢展工离开新校区后,又赶到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检查各地防抗台风情况,部署下一步工作。
百姓安全第一
从之前防御“帕布”、“蝴蝶”,到这次防御“圣帕”,福建省委、省政府一直强调:“百姓第一,安全第一。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摆在最突出、最重要的位置。”
从18日起,福建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连续发布指令,要求加紧转移海上和陆地危险区域内人员。
在泉州晋江市罗山街道罗裳社区,为劝说一位老人搬出危房,社区党支部书记蔡长健“六顾茅庐”。
曲尺塘虽不傍海靠水,却是一块低洼地带,众多百姓需要转移。宁德市蕉北街道办事处新上任的书记林玉华,在接连组织荔枝坪、聚宝路等几个地质灾害点的群众转移后,赶到这里组织转移。“走,到青少年宫去,看那里能不能为安置转移群众提供场地。”林玉华带着街道干部急匆匆赶往蕉城区青少年宫,蕉城区青少年宫负责人立即答应。
“我们转移很辛苦,干部们更辛苦。每次下大雨、刮台风呀,镇里、村里的干部一来就动手帮我们搬东西。”厦门市同安区汀溪镇褒美村的村民叶卜花有感而发。这次台风来袭,褒美村有百余人被转移到附近的褒美小学。在那里,镇政府已经提前为他们安排好了睡觉和吃饭等事宜。
据统计,截至19日11时,福建全省共安全转移危险区域人员73.26万人。
险情就是命令
19日7时,霞浦县城城郊三河下游沙头桥边,风狂雨急。60多名党员干部和闻讯前来参战的群众,仍在奋力打捞堵在桥孔前的几百平方米的水葫芦,确保三河排洪通道的畅通。
三河是霞浦县城护城排涝的主洪道,沙头桥位于三河的下游,周围有大片良田和鱼塘。18日晚,洪水携带大量垃圾和水葫芦冲到桥前,很快漫过了桥面。当晚带队巡查的沙头村支部书记陈文奇首先发现险情:“如不及时排除泄洪障碍物,洪水必将淹没周边良田和池塘,甚至还会威胁县城安全!”
险情就是命令。陈文奇和一起巡查的4名水利局党员,一面向上报告险情,一面动手打捞。他们不顾随时可能被洪水冲走的危险,用绳子绑住身体,垂落到桥下,用毛竹清理两个桥孔的堵塞物。
不多久,沙头村的党员干部和霞浦县防汛办组织的抢险人员也赶到现场。大家用锄头、毛竹、钉耙等各种工具,轮流打捞不断涌向桥孔的水葫芦和杂物。直至19日清晨,县防汛办调来了挖掘机,辛苦了一晚的抢险人员,才有空休息片刻。
莆田市秀屿国际木业展示交易中心是秀屿国家级木材加工示范区的“窗口”。18日上午,风越刮越猛,中心展馆的玻璃大门被推得轰轰作响,情况危急。一旦展馆玻璃大门被风冲开,投资上亿元的整座展示中心可能被风暴摧毁。
秀屿区委书记陈志强火速率人赶到,东峤镇党员干部抢险队投入战斗,周边4个乡镇的预备役民兵迅速驰援。很快,一支近300人的战斗队组成了。狂风暴雨中,5000条救灾编织袋在现场调配分发,两个镇的民兵装沙包,两个镇的民兵运沙包、堵门洞。中通恒基公司的党员们则率领员工抢搬展馆中的电脑设备。
展示中心内有一块福建省最大的98平方米显示屏。为了保护它,抢险队员们找来了一块面积达上百平方米的大帆布。然而这块帆布重300多公斤,怎样才能把它覆盖在显示屏上?东峤镇的党员林金涛等人爬上3层楼梯,把4条粗绳绕过屋架,然后,20多个抢险队员一齐用力拉起大帆布,终于把显示屏遮蔽严实。
正因为有了这些奋斗在一线的党员干部群众,八闽大地上,一处处险情转危为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