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8月21日电(记者王秀琼、冯昌勇)自去年以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通过调整饲料结构,让大熊猫多“吃素”,有效改善了圈养大熊猫的健康状况。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研究员王成东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研究基地把竹子在大熊猫饲料中所占比例增加到90%,并鼓励大熊猫多摄入其他高纤维食物,使“国宝”们体况好转,生病次数也大大减少。
王成东说,大熊猫食谱改变后,研究基地平均每只成年的大熊猫一年还能再长10多公斤,排黏液的次数也从每月1次减少到一年只排1次至2次。
据他介绍,大熊猫排出的黏液是其消化道分泌物,每次一排黏液,大熊猫就整天抱着肚子,痛苦不已,胃口和繁殖力都明显下降。大熊猫排黏液次数越少,体质就越健康,而生活在野外的大熊猫很少排黏液。
“饲料结构若不科学,在治疗疾病上花的成本就太大了。”王成东说,“通过调整饮食增强大熊猫体质,预防疾病,并做好健康监测,是我们目前的工作重点。”
记者了解到,在野外生存的大熊猫本来是肉食动物,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惰性”,大熊猫才转而摄取竹子等“素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熊猫是被当成家畜来饲养的。”王成东说,“以往饲养大熊猫是用传统动物食谱结构,会给生仔后的大熊猫喂排骨汤、花生汤等来催奶,现在我们发现不用了,只要保证竹子的摄取比例,其他都是次要的。”
王成东说,在改以竹子为主喂养的同时,研究基地每月给大熊猫做一次体检,缺什么补什么。在健康状况改善和繁殖技术成熟的基础上,研究基地去年人工繁育的大熊猫数量达到9只,成活率100%。今年也已成功产下9只大熊猫,到现在全部成活,其中有两对双胞胎幼仔是在同一天出生。
大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濒危动物之一,被称为“活化石”。目前,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仅存1590只左右,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和陕西省。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圈养的大熊猫已逾210只。
(责任编辑:梅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