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21日电(记者孙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专家21日在京指出,对胶州湾生态系统的长期研究显示,在海水养殖中采用混养技术有助于增产和海洋生态恢复。
中科院海洋所的孙松和张光涛当天在向国际长期生态学研讨会上提交的一篇论文中指出,山东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近年的研究显示,现有的单种海水养殖模式,无论投饵与否都可能对海洋生态产生负面影响。
以胶州湾生物现存量最大的埋栖性贝类——菲律宾蛤仔为例,虽然它可以滤食掉大量的浮游生物,但产生的粪便等也可能对底栖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论文称,胶州湾生态站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在适当的模式下,双壳类软体动物和海参混养能在不改变饵料投入的情况下达到增产的目的。同时,研究发现,在鱼类养殖区等因投饵而较易产生富营养化的区域养殖大型藻类——龙须菜,能起到很好的环境修复作用。龙须菜能有效利用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生长快、品质好,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胶州湾位于山东半岛南侧的黄海之滨,四周被青岛市包围,面积约374.4平方公里,平均水深7米,是一个中型半封闭海湾,物种多样性丰富,水域生产力高。
(责任编辑:梅智敏)